2006.07.21  中國時報
紀大偉

 

    第一家庭的「悲情牌」如同雙面刃:就算贏取了民眾的好感,也同時激發了民眾的惡感(肉麻,煩膩等負面感覺)。

    我想討論和「悲情牌」對立的王牌──也就是「歡情牌」,或稱「全福牌」。早在弊案陰影出現之前,第一家庭的全福圖像,在平面媒體、電子媒體全面放送。第一家庭的天倫樂──包括娶、嫁、祝壽、含飴弄孫──像公關廣告一樣,向民眾柔性轟炸。 
這些廣告,不是不小心流入社會的生活照--而是經過化妝、打光之後的政治宣傳品。不過,既然悲情牌是雙面刃,全家福牌又何嘗不是?全家福的廣告可能讓人心生好感,也可能讓人覺得肉麻煩膩。如果悲情牌操弄民眾情緒,全家福圖像的操弄更是「不著痕跡」。

 

    有些人可能覺得我挑剔──全家福照相,是人之常情;第一家庭強調全家福,有何不可?

    第一家庭的悲情牌,許多人覺得不對勁──總統的全家福牌,許多人卻認為理所當然。這種「理所當然」就是我說的「不著痕跡」。讓人喪失懷疑能力的勁道,才是厲害。

    意識形態,具有影響民眾,又不著痕跡的柔性暴力。政治人物展示全家福的形象,鞏固了「修身齊家治國」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的核心就是一個「正常、幸福」的家:有了這個修剪整齊的「家」,才足以證明政治人物本「身」是夠格的,才可以允諾治「國」的潛力。君子變家長,家長變國王。第一家庭的公關廣告一再向社會強調「三代同堂」、「郎才女貌」、「門當戶對」、「早生貴子」等封建的價值(離婚、失婚、不婚等等狀況,都無法在這種政宣照片容身)。

    在全家福照片中,政宣的作用是雙重的:第一家庭為封建價值背書,同時封建價值也為第一家庭加持──兩者相互抬轎,魚幫幫魚。「台灣之子」的家庭照片,簡直出自描寫中國封建社會的巴金小說《家》──我究竟在政宣相簿看見「新台灣」,還是「舊中國」?

    在當今台灣社會,許多民眾(主觀上)不想,或(客觀上)不能成為「制式」家庭的一分子。結果,這樣的人民被質疑、排擠。政壇上多位單身女性,正因為沒有男伴,結果一再被嘲弄。民眾和東南亞人士結婚,遭受官員數落。許多祖孫相依為命(沒有中間層)的「畸零家庭」,以及打死不從的不婚人士,要不是被迫隱形,不然就是被言論追打。這些活生生的人,都被全家福的制式照片放逐了。

    好萊塢電影向世界各國鼓吹了「美國第一」的霸道文化;第一家庭的夢幻照片也向人民灌輸了「完美家庭」的意識形態。老百姓看了太多好萊塢電影,也看了太多政治人物的全家福照片。我們看見了誰的全?誰的家?誰的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