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拜讀中國時報論壇〈不選美就能兩性平等?〉一文,文中認為:「教育部官員活在自己構築起來的文字塔之中」,並且甚至藉由「物化」的表面涵義推論「教育本身是物化學生」,筆者拜讀之後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首先,教育部並非「全面」禁止校園舉辦「選美比賽」,而是需要經過學校的「性別別等教育委員會」,委員會都尚未開始審理,就被歸類為「反對選美」,這樣的假想認為委員會的成員是均質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像是慈濟大學的性別委員會有教授、行政人員與學生共同組成,有各個不同層面與位置的發聲機會,並非全然的反對「選美」。

 

   第二,「將女性物化」的說法有其歷史脈絡,主要的意涵是指將女性當作物品看待或是與象徵為物品。前者我們可以從媒體看到,鏡頭所呈現的女性多為局部呈現,最多呈現的是女性的胸部或是臀部,這是為甚麼?因為攝影師幾乎都為異性戀男性,女性在媒體上幾乎都是像物品一樣被切割,而不像媒體再現男性影像的「全人」呈現;後者的現象,只要到資訊展或是汽車展都可以清楚的看到,為甚麼被「看」的都是女性?被「評比」的都是女性?這些是某些女性主義陣營所詬病「選美」之處,與不選美就能兩性平等?〉一文所指的「物化」顯然是有所差距。

 

   第三,有許多人認為「審美」為人基本的欣賞能力,為甚麼要特別將選美挑出來談呢?就如同前面所談「物化女性」之外,人對於美的認知與欣賞並非單一而是多元不同的,但是放眼選美活動,可以看到強調胸圍如何雄偉?「小」腰、翹臀、皮膚是否白皙?這些都是媒體上不斷地傳播著、讚揚的形象,再經由不同型態加以實行,甚至更加以鞏固,像是「選美活動」即是。

 

   第四、選美其實是資本家的詭計。選美活動需要有經費,結合廠商或是電視節目的資金促成,提供資金的廠商多為產製服裝的公司,像是NikeNB等知名品牌,他們所生產的服裝尺寸比較符合所謂「纖瘦女性」,再藉此不斷地提倡「瘦就是美」的概念,複製著、強化著這樣的想像,女性的身體受到全民監控,就像邊沁所提的「圓形監獄」一樣,我們被監視,同時監管著別人,女生一有變胖的跡象就受到特別關注,但是男性呢?

 

第五,「身體即是權力」,當身體進入「身體工業」身體不只是「肉體」,已經成為「消費」與「展示」的場域,進入後現代之後,「消費」的定位與評價與現代社會迥異,現代社會的消費是受到貶抑、斥責,「消費」代表著浪費、耗損等評價,而後現代社會的消費,不單單只是消費「基本需求」(needs),「消費」代表著許多複雜的因素交錯,因為對於身體/材的不滿足,所以不斷的消費,想要達到「理想身材」

 

        選美不只是單純有「物化參賽者」的嫌疑,還是資本家藉由這樣的方式推銷他們所生產的產品,「身體工業」也加入這股「美貌迷思」的行列,試圖統一我們對於「審美」的感知。

        「停辦選美」部不能完全促成「兩性別等」,卻可以讓我們去一步去思考「選美活動」的必要,優劣何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