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7  中國時報
李明璁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告訴我們:每一個作用力,都會產生一個相等力量的反作用力。這不只是國中物理課本裡的常識,更是人類社會各領域中的常態。當代最重要的社會科學之一赫緒曼(A. Hirschman)延伸了這個概念,寫就極具啟發的經典之作:《反動的修辭》。

    為什麼我突然提到這本書?不只是因為,此書中譯者吳介民教授、導讀者吳乃德教授、以及總編輯郭宏治先生,恰好就是日前發起連署、呼籲陳總統自行請辭的其中三位;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個單純而有力道的行動,亦正遭逢一股強烈的反作用力。且再巧也不過,幾乎所有來自「綠營」的反彈言論,都依著赫緒曼的「反動修辭」類型學,各就各位地上演。
第一種是「悖謬論」。不管真情或假意,他們都會先說自己理解或認可發起行動者的價值信念,但總是話鋒一轉立刻就提出反論:「這個行動在思慮和手段上都有欠周延」,並據此宣稱:在一連串「非意圖性結果」(如媒體的牽引利用)下,此行動會產生與原本宣稱之理想恰恰相反的後果;因此,必須積極予以壓制。

 

    第二種是「無效論」。不管是基於冷眼旁觀犬儒態度、抑或一種過於「務實」的幹練世故,他們認為所有變革提議都是徒勞無功的。由於現實台灣社會充滿積沈已久、難以撼動的「深層結構」(比如說「反本土的泛藍勢力」仍舊把持龐大的媒體與司法權力),所以諸如呼籲總統請辭的訴求都無法達成什麼改變,也因此最終無效。既然無效,多說多亂,不如不作。

    第三種是「危害論」。相對於悖謬論的好戰和無效論的唱衰,他們既不反對行動者的「崇高目標」(如民主深化)、及其被媒體輿論所附予的正面意義(如促進反省),甚至也接受發起連署和召開記者會作為一種手段的正當性;但是卻誇大這個行動所引發的危害效應,從而質疑其優先性與重要性。因為,還有比這般民主呼聲更需堅實捍衛的東西(如所謂的本土政權認同)。

    此外,還有第四第五第六種「反動的修辭」吧?!像是人身攻擊(誰是外省人,誰又曾跟泛藍走得近)、動機不純良(誰分不到好處挾怨報復,或誰充當某某派系的馬前卒)、搞不清狀況(誰是不知民間感受、隨媒體起舞的蛋頭學者),或者顧左右而言他、拉著更不長進的在野黨來比爛,再不然就把一切問題推給萬惡的統派媒體。諸如此類等等誇張言辭,遠遠超出赫緒曼的觀察與類歸,更顯示了我們社會在理性公共論辯的層次上,仍有極大的努力空間

    其實,赫緒曼也特別提醒了我們,「反動的修辭」不是一頂扣在反對行動者頭上的帽子而已,同樣粗暴的論述邏輯也可能出現在那些所謂的「進步派」中。如果沒有反覆不斷的反省和足夠厚度的理性論辯,所謂的「進步」和反動將無所區隔。關於這點,發起連署的我的同僚或師長,都曾公開表達過類似警語,也因此整篇聲明在我看來,已盡力謹慎避開這般自打嘴巴的危險。

    相對的,從進步到反動,某些昔日批判國民黨反動的民進黨戰友們,今日面對這群長期支持民主運動的學者發出異議,竟錯亂而粗暴地跳腳怒罵、學起國民黨「鞏固領導中心」,真是令人傻眼無言。就像赫緒曼在書末所言:「把公共論壇從互不讓步的偏激姿態,挪移到懷抱希望的討論-寄望我們在交鋒的過程中能更加『善待民主』(democracy friendl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