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朝政台北報導】去年藝人倪敏然自殺新聞延燒數月,雖然民眾「怨聲載道」,但新聞收視率卻居高不下,世新大學廣電系副教授蔡美瑛認為,台灣閱聽眾雖然有「辨別」節目品質的能力,但未必有能力拒絕,才會「邊罵邊看」,這或許也與台灣閱聽人的「媒體識讀」能力有關。

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昨天公布「2006傳播媒體風雲排行榜」,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副教授蘇建州表示,成立3年的「世新大學傳播資料庫」,試圖在缺乏長期媒體調查,或是調查過於偏重商業行為的環境中,提供媒體、學者或大眾第一手的媒體調查資料。

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執行秘書鍾岳勳指出,今年的調查結果中,在媒介接觸率、重要度、信任度,與主要新聞來源等使用行為調查,電視皆居冠,而網路則是均有成長,顯示網路逐漸成為台灣閱聽人心目中的重要媒介。

叫好未必叫座

在報紙、電視、雜誌、廣播等各家媒體的使用行為與評鑑排行,鍾岳勳表示,自由時報、壹週刊與民視無線台,分別是最多閱聽人使用的報紙、雜誌與電視,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媒體則是蘋果日報、壹週刊與大愛電視台;然而,蘋果日報與壹週刊,也是最多閱聽人認為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媒體。

「這調查顯示,閱聽人有辨別『品質』的能力,但就像許多媒體從業人員的難題:『叫好未必叫座』。」師大大眾傳播所長胡幼偉分析,台灣民眾接觸媒體的目的,或許是為了「娛樂」而非「學習」,「這未必就是『品味』低俗,可能是因為大家壓力都很大」。

「即使媒體的負面影響力高過正面影響力,還是會去使用它。」胡幼偉說,如何製作有品質又兼具娛樂的節目,是媒體努力的方向。他進一步表示,「理論上」來說,好品質未必就要高成本,「或許礙於經費,但媒體從業人員的創意不夠也是主因」。

行動力表現最差

蔡美瑛則認為,閱聽人雖然知道這些媒體「不好」,但卻沒有抗拒。她指出,研究中有關「閱聽人媒體識讀能力」的量表調查,顯示閱聽人在「媒體結構」、「媒體內容」、「刻板印象」與「行動力」這4個面向上,「行動力」表現最差。

蔡美瑛說明,「媒體結構」是看閱聽人是否有能力,分析媒體內容產製過程背後的權力結構;「媒體內容」是檢視閱聽人理解、分析節目內容的能力;「刻板印象」的部份在了解閱聽人,有無批判媒體傳達特定價值觀或刻板印象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行動力」,包括投書、參與媒體改造公民團體等行動。

媒體識讀能力的評分經過加權後,平均為59.89分,蔡美瑛認為,與其說「瀕臨」及格,不如說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特別在「行動力」的部份。她說,這顯示台灣具行動力的觀眾比較少,「雖然這次調查結果,無從得知觀眾為何不拒看對社會有負面影響的媒體,但『拒斥』也是整體行動力的一環」。

她強調,培養媒體識讀能力,除了建立辨別、理解媒體的能力,更要有主動參與公民團體、監督媒體,展現閱聽人集體力量的行動力。
【立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