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二六記者會發言稿(一)

吳乃德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一、社會和政治的分際

 

       首先感謝台灣社會在過去這段期間,給我們的支持鼓勵,和批評指教。除了人身攻擊我們不做任何回應外,有一些批評和指教在聲明中沒有提到,我們必須仔細地回應。

 

       對我們的批評中有一項說,我們光只提出呼籲,而沒有提出制度的解決之道。我想從「社會」和「政治」的分際的角度,來加以回答這個質疑。因為這個問題也牽涉到部分人士對我們後續動作的期待和關心,所以必須多花一些時間和社會溝通。

 

       一個民主社區是由「利益團體」、「公民社會」、和「政治」(也就是民選的政治人物),這三個領域所組成。每一個領域都有各自不同的職責和行動倫理。只有當每一個領域中的工作者,都承擔各自的職責,而且也都遵守各自的行動倫理,民主社會才可能有秩序地運作。

 

        「社會」的職責是針對它所認知的社會共同利益提出主張,「利益團體」針對他們的特殊利益提出訴求,而「政治」的職責則是處理、以及解決這些主張和訴求。面對社會和利益團體的訴求,政治可以認為不合理而不予理會。政治也可以認為雖然合理,可是在現實條件下無法做到。不論是哪一種情況,政治必須對他的選民說明,爭取他的選民持續的支持。在民主政治中,三者是各司其職而相互合作的。

 

如果公民社會不提出訴求,是怠忽職守。如果提出訴求後,還要逾越本分,扮演政治人物的角色,指導政治解決之道,才是真正的傲慢。而如果「政治」將問題拋回給社會,要社會提出解決之道,也是怠忽職守,違反政治的行動倫理。舉例來說:當窮人家小孩繳不起學費,或被生活逼迫得考慮要燒炭自殺,而呼籲政治基於人道、或同胞愛加以救濟。「政治」不能告訴他們說:請你提出一套社會福利制度。或甚至說,你們的要求會帶來混亂,拖垮國家財政。

 

社會不應指導政治;政治必須處理來自社會的訴求。這是民主社區中的行動倫理。雖然我們個人對制度改革、和總統辭職的後續處理,都有一些想法。可是我們寧願嚴守分際,對政治的處理不做任何發言。

 

同樣的,我們未來的行動也會根據這樣的倫理,嚴守公民社會和政治的分際。

 

       這個想法不一定能得到所有人的贊同。不過,正如我們一直強調的,大家都在學習如何當稱職的公民。我們也在學習。請社會指教。

 

 

二、族群問題

 

        我們在聲明中指出陳總統以動員族群感情取代反省,得到不少人的指教。首先我要澄清,我們並沒有宣稱,陳總統「製造族群分裂」。我們了解,台灣的族群分裂是一個政治現實。它有歷史原因:包括不同的歷史經驗,以及國民黨威權統治下對台灣文化和語言的壓制、對政治的壟斷。本省人過去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所受到的壓迫,以及感情上所受的委屈,一直到現在都持續在發酵。另一方面,台灣族群的差異同時也來自對未來的不同想像。

 

       由於這些差異,不同的族群因此成為不同政黨的堅強支持者。政治競爭的邏輯是鞏固自己的選區,尋求自己選民的支持。這是政治的邏輯,我們沒有任何的批評。

 

       可是我們必須了解,因為台灣族群問題的癥結是歷史和主觀認同的問題,而不是客觀的種族或經濟利益。因此,族群問題不可能透過制度加以解決。解決之道是語言,特別是政治人物和媒體工作者的語言,和理解。

 

       我們期待的是,政治領袖在鞏固自己選民的同時,能夠也考慮到他的行動和語言,對族群關係可能造成的影響。例如,宣揚台灣獨立或中國統一,這是政黨的責任。可是,要用甚麼樣的語言呢?「國民黨再度執政,就會被中國併吞。」將對方描繪成敵人的同路人,只會加深族群緊張和偏見。

 

    我們知道,幾乎所有的政黨都在動員族群感情,尤其是媒體工作者所製造的族群緊張最為嚴重。如果我們今天的目的是討論族群問題,我們當然必須指出,國民黨的馬主席首先說,「阿扁會死得很難看。」陳總統只是對他回應「如果很多人對我的怨、對我的恨一定要扣扳機,讓阿扁死得難看,這樣才能平復、才能夠紓解,那我願意,我願意為台灣來犧牲,就請扣扳機吧!」如果我們討論族群問題,我們當然應該指出雙方都有責任可是因為我們今天的焦點,是陳總統鞏固他選民的策略,我們只能針對問題來談。

 

       在這裡我們必須重申:台灣族群問題的解決,不是靠制度,而是靠所有政治領袖的言詞和理解。在上一次的記者會中,我提到華盛頓在獨立戰爭後主動交出軍隊回歸農村,為美國所創下的典範。今天我要提到林肯總統為了撫平南北對立,所下的功夫。林肯的連任就職演說只有七百零三個字。這篇演說並不像林肯的其他演說那樣有名。可是林肯卻自認為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演講。因為該篇演講只有一個目的:為仇恨的雙方帶來和解。無論是軍事上或道德上,北方都是勝利者。可是林肯卻非常小心不以勝利者之姿在道德上羞辱失敗者,試圖為仇恨的雙方帶來和解。「雙方都閱讀相同的聖經,雙方都向同一個神禱告,都乞求祂協助打倒對方讓我們不要評價他人,以免遭受他人評價。上帝不可能同時回應雙方的祈求,祂也沒有完全偏袒任何一方。」

 

    這是一個值得學習的苦心我們期待台灣的政治領袖在鞏固自己選民的同時,也能留意他們的言詞對族群關係所產生的後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