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黃正雄日前約有七十位跨黨派立委連署支持遷都中南部,呂副總統也數次認為為平衡南北差距又重提遷都議題。個人認為,鄰近我國且與我國在經濟、社會與政治情勢較接近的韓國,其目前積極推動遷都之過程,或許可供國人理性討論與思考的空間。

    韓國政府於二○○四年八月公布新首都將遷往首爾(漢城)以南約一六○公里忠清南道的燕歧郡與州市,這塊位於韓國中部的地區將取代首爾成為韓國新的行政首都。這個新行政首都面積七十六平方公里,將從二○○七年開工建設,到二○三○年形成擁有五十萬人口的城市。

    二○一二年至一四年韓國主要國家機關都將遷往新行政首都,遷移國家機關所需經費總計約四十五點六萬億韓元,約合四五○億美元。其中政府負擔四分之一,民間籌資四分之三。政府負擔部分,韓國政府已決定透過出售在首爾將遷移的政府機關土地和建築物費用來挹注。

 

    事實上,世界各國有少數已遷都或想遷都的國家。所謂的遷都大多屬於新獨立國家之定都性質,而實際遷都的國家不多,如巴西為平衡全國經濟發展,於一九六○年四月正式將首都從里約熱內盧遷往內地巴西里亞,德國於統一後將首都從西部的波昂遷回東部柏林,尼日利亞於上世紀八○年代將首都遷往較為中心的位置的阿布賈。該三個國家遷都的目的主要是地理位置不適中,影響全國經濟均衡發展而實施遷都,而德國亦含有平衡東德地區居民心理作用之政治考量目的。

    而少數想遷都的國家,如坦桑尼亞在上世紀七○年代就決定將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從海港遷往中部地區的多多馬,但因資金嚴重缺乏,延到最近才完成遷都。阿根廷眾議院於一九八七年五月批准將遷往南方的城市別德馬,其目的是要開發人口稀少、資源豐富的南部地區,但遷都計劃受到部分人的反對,所需耗資亦龐大,因此計劃之進行仍然相當艱辛。

    伊朗從二○○四年初起,執政當局即開始討論從德黑蘭遷都的計劃,但未有具體的決定。另外,東京人口過份集中造成都市機能的老化,日本於最近十年來,包括國會在內亦有不少從東京遷都的建議,新址可能為位於東京北方或南方三百公里內,但並未有具體的決定。中國北京也因沙漠化及水資源的缺乏日趨嚴重,因此亦有建議遷都。馬來西亞亦有遷都之計畫,但尚未付諸實施。

    由於一個國家首都的決定和遷移茲事體大,世界上不少國家是以憲法明定首都所在地。近年來雖然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想透過遷都進行經濟、社會和政治改造工程,但遷都有其一定的條件與侷限性。遷都需考慮的因素除經濟、社會、歷史文化、人口結構、民眾情感認同及全國的區域平衡發展外,在台灣政治因素將是關鍵議題。

    從上述各國遷都理由來觀察,台灣區域範圍不大,交通、資訊發達,各地區人口分布尚不至於發生嚴重失衡,未來高鐵完成後,台北-高雄將成為一日往返的生活圈,北、中、南間之經濟、社會結構亦未發生很明顯差距,想藉由遷都來達到南北經濟平衡發展的效果不大。而在台灣朝野政黨政治立場對立明顯下,要尋求遷都共識的可能性相當低,必要性也不強烈。

    其實目前較為重要的,應從行政區域重新調整著手,合併擴大縣市行政區域,以提升地方政府在全球化下的競爭力,同時亦可藉由該項調整來達成區域均衡發展目標。如此將比遷都更具實質意義。(作者為內政部民政司專門委員,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