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11.08  中國時報
觀念平台:遺忘就是賣點
柯裕棻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聽見前法務部長陳定南過世的消息時,都會有一種無法言喻的複雜心情,一方面感到萬分惋惜與不捨,一方面感到某種強烈的對比諷刺,另外,還稍稍有一點點罪惡感,這個罪惡感是:如果不是因為他逝世了,大家幾乎都忘了他的病,也幾乎忘了「清廉」的意義與價值。而他逝世的時間又這樣巧,像是一則最有力的提醒,一句無聲卻震耳的諍言。在這則新聞之後,所有關於貪腐的言論都顯得更加荒誕不經,令人掩面。

    過去兩個月來,連前國民黨高官也大言不慚跳了出來反貪腐,或者另外有不少民進黨支持者竟然嚷著「貪一點有什麼關係」、「這種貪不算貪」、「大貪與小貪之別」等等。到底什麼是「貪」,幾乎成了眾說紛紜的定義問題,但是大家都忘了,只要知道什麼是清廉,相對定義的「貪」就非常明白了。陳定南給了我們一個高標準,真的要講清廉,就得要像他這樣才行。

    說忘記也不對,其實大部分的人物和事件一經媒體晝夜不停連篇累牘的報導,多數的觀眾和讀者都會記得一二,然而,某些新聞事件的後續發展重新被提起的時候,我們總會感到恍若隔世。不論事發當時的報導如何喧騰一時,只要新鮮度降低了,有更新的事件發生了,那麼前一則事件即使仍持續發展,它還是從媒體上消失,彷彿不曾存在,反貪示威的新聞如此,職棒La new熊的事件如此,中信金的搜查事件也如此。填滿了今天的時段和版面就算過關,今日事,今日畢;明日事,誰知道?這是一種媒體和觀眾「我倆沒有明天」的狀態。

 

    因此,明明都記得,大家卻時常覺得「忘了」。我們面臨的不是資訊的匱乏,而是過剩──事件的意義在資訊的瘋狂堆積中消失了。以資訊來妝點、編造並且評論事件,將時段和版面填滿了,不斷即時更新,卻終究導致了議題的疲乏,因為議題沒有得到延伸的討論,而是在新發展中,無止境地向後延宕了。

    這問題在於持續追蹤報導的形式,以及試圖以新聞抓住市場的方法。大量重複並且絮叨的報導既不往前推進,也不深入探查,只倚靠最即時的發展來建構對於事件理解,原地踏步做消耗式的報導。因此我們看見每一天各大媒體莫不卯足了勁,盡力將搜括來的資訊呈現出來、將相關人等的背景挖出來、將有意思的面向炒作出來加以發展,假象的多樣化一天餵養一天,反而摧毀了其他可能的觀點和理解,甚至使得事件更難以理解,更撲朔迷離,使一切的發展顯得突然,所以陳瑞仁檢察官像是突然起訴吳淑珍的,陳定南部長像是突然去世的。

    現實越有戲劇性,就越值得收看與閱讀,這麼一來,就成功地迫使現實服膺於市場法則以供販賣了。

    也就是說,拼命在有事的地方做文章,容易使它的意義迅速空乏,也使得其他地方顯得無事,而看似無事的地方一旦有事,這轉變也就顯得格外驚人而有賣點,因此我們的「忘了」正是這種賣點所倚賴的不二法門。

    讓我們想想,有哪些事情,我們覺得「忘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