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政府打算花六十五億元,在衛武營建「南部的兩廳院」,國內藝術表演團體當然叫好,只不過叫聲實在有點衰弱。因為他們早就餓扁了,已無力氣為政府「德政」大力喝采。

    這些年來,表演團體簡直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食衣住行育樂,「樂」字殿後。景氣不好,大家都要想方設法節衣縮食,哪有閒錢從事藝文活動?

    屋漏偏逢連夜雨,票房已不佳,政府偏又削減藝文補助,各表演團體只好餓著肚子苦中作樂。如果狀況沒改善,民國一百年,南部兩廳院揭幕前,國內表演藝術恐怕早已餓死氣絕了。

 

    藝文活動必須有愛好者支持,而且,藝文不是商業活動,當然不應由市場機制主宰。所以,先進國家必然有文化政策,以政府經費補助藝術表演團體,越是先進,藝文補助越高。

    其實,藝文愛好者與表演團體才是藝文活動的主體,至於表演場地則只是末節。義大利著名的威隆納音樂節,用的是羅馬時代的競技場;美國的探戈塢音樂節,則讓聽眾在草地上或坐或臥,欣賞音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只要表演者水準高,露天、搭棚都一樣爆滿。

    台灣在升學主義壓力下,藝文教育名存實亡,愛好者不多,藝文活動也少。藝術表演工作者都是靠「為了藝術為了愛」的信念支撐,辛苦地走藝術之路。環境惡劣,當然更須政府的幫忙。

    遺憾的是,台灣政客對「政績」的要求一向是「看得見」,而且一定要「馬上看得見」。所以文化政策、藝文教育這些長久、隱性的軟體工程,根本不受重視。心中沒有文化的政客,寧可蓋一堆「文化中心」來養蚊子,就是不願長期支持藝文團體。

    「衛武營藝文中心」的中心,當然也是政治,而不是藝文。它有「南北平衡」,鞏固綠營票倉的任務。否則,政客哪肯為藝文大手筆投資六十五億元?

    拋開政治,南部人理當有「兩廳院」,但「兩廳院」不能只有硬體而無軟體。如果政府不肯相對地投資藝文活動,扶助本土表演團體,未來,「南部兩廳院」可能會淪為「文化殖民地」,只能服務「歌劇魅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