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5  中國時報
潘翰聲

 

    已是十一月初卻仍維持暖和的天氣,衛生署疾管局與南部各縣市地方政府,為了今年登革熱疫情「零死亡」目標已經破局而憂心不已,將持續加強噴藥消毒,以及水溝蓋舖設細紗網等。其實,台灣的狀況並非特例,而是全球暖化下人類所共同面臨的問題。

    在印度,八月雨季以來,已爆發七一○○個登革熱病例,死亡人數達破百之多,另一種同樣經由蚊子傳染,會造成患者全身傴僂的屈公病(hikungunyavirus,又名chandigarh),則有一六六五人染病。過去登革熱僅肆虐於東南亞和南亞等熱帶或高溫國家,但現在副熱帶的台灣與海南島都漸受影響,甚至溫帶的日本也不敢輕忽防疫工作。

    二次大戰後因為衛生條件進步,登革熱在台灣曾銷聲匿跡達四十年之久。但一九八○年代零星於南部開始重新出現,二○○二年更爆發大流行,當時五千多個病例中有廿一人被奪走寶貴性命。一度獲得控制而沈寂的傳染病重新出現,顯示環境變遷正往利於病媒蚊滋生的方向發展。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就用生動的影像,指出各地溫度增高,正導致病媒蚊大量繁衍,並向高海拔、高緯度之原本較涼爽的地區移動。台灣在治標式的防治策略外,根本性的環境變遷課題亦不可忽視。

 

    今年十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科學家們指出,氣候變遷已使得病毒與寄生蟲在世界各地改寫傳染病之版圖,進而影響人類的健康。因為溫暖的環境適合滋養蚊子與蜱體內之寄生蟲與病毒,全球暖化使得受病毒侵染的蟲類變多,也提高人類被叮咬受到感染的風險。而全球如果欠缺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長期策略,再多的調適策略都是不夠的。

    目前國內的防治策略,多著重在環境清理,以控制病媒蚊的數量。雖然清理廢棄物或蓄水容器,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但強力噴灑殺蟲劑的作法,也引發民眾當場昏到送醫的副作用。現代科技致力於研發消滅蚊子等「害蟲」的化學藥劑,但生物抗藥性也越來越強,直接或間接透過食物鏈傷害到人類的情況也愈來愈嚴重。

    其實大自然比我們更會控制生態的平衡,以飛蟲為主食的青蛙,消失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圈已經很久了,都市裡沒了天敵,蚊子才會太多而失去控制。城市的雨後聽不到蛙鳴,不只是失去浪漫情調而已,也代表生態平衡的天然防疫戰線出現缺口,我們因此落入用更多化學藥劑來毒害環境的惡性循環而無法自拔。

    由於傳播病毒的白線斑蚊在攝氏十六度以下不易生存,防疫走到盡頭時只好期待氣溫趕快變冷;然而全球暖化之下,台灣的「恆春」已不再侷限於屏東南端,一旦北部的冬天也變得溫暖的時候,登革熱的新聞恐怕不再只是南台灣的災難,而會是全國性的議題。

    面對登革熱,我們的環境不只是要乾淨一點、更要涼一點,青蛙多一點、蚊子少一點,這才會變成健康城市。(作者為綠黨中執委、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