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報見導演蔡明亮決定退出今年金馬獎競賽,其參選影片(黑眼圈)也同時退出競賽及國際觀摩影展,讀後更為國片前途憂心。

每年金馬獎,都會因為評審對國片藝術風格及市場走向之取捨而爭論不休,如果金馬獎是為鼓勵傑出華人電影而設,那麼電影評審標竿就應以片論片,無論其導演風格如何,是導演個人詮釋電影之獨特性或是較大眾化的普遍性,其技術及藝術之融合讓人驚豔,應是決選的前提。

由於國片目前低迷的環境及市場,讓金馬獎成為挽救國片的年度嘉年華,讓參與評審的專業及學術人士也下意識擔負這項重責大任,也讓選片成為市場的風向球,不知金馬獎之精神為何,似乎每年因為評審成員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取捨。其實這也是歐洲三大影展,坎城、威尼斯、柏林所遭遇相同的爭議,但這三大影展是完全以藝術成就為導向,所以也減少其爭議性。

台灣導演蔡明亮、侯孝賢、李安、楊德昌也都在這些歐洲影展得到榮耀,為國爭光也奠定其國際地位,許多美國導演也一生與奧斯卡無緣卻在歐洲頻獲獎,勞勃阿特曼就是一例,黑澤明也在奧斯卡落敗過卻在世界發光,韓國鬼才導演金基德電影在國內備受批評,卻在國際屢獲大獎,筆者希望蔡導演不必為意,倒是評審會議中之發言不宜隨意為媒體公開,這是國際影展大忌,也望金馬獎評審過程應更機密,以免除不必要爭論。

義大利名導安東尼奧尼曾說過一句話:在戲院中只要有一個人看懂我的電影,我就滿意了。藝術電影也不是孤獨的,今年金馬獎國際影展票房的亮麗就是一例。更值得喜悅的是一批國片年輕新銳導演嶄露頭角,為國片注入新血,為國片做最後的努力,成績可期,這才是金馬獎振興國片的真正精神。讓炫麗的舞台成為國片長長久久的伸展台!

【2006/11/07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