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作者:皮翠拉‧瑞沃莉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寶鼎出版社

本書講的是一個看似好玩,其實非常嚴肅的故事;試圖回答的,是極度複雜、至今爭論不休的難題:全球化,到底好不好?

皮翠拉‧瑞沃莉說,寫這本書起因於她任教的喬治城大學一場反全球化的抗議。「你身上的T恤是誰做的?」一位示威女孩透過麥克風問群眾:「是沒得吃沒得喝的越南孩子?還是……每天只能上兩次廁所的印度少女?」好問題,但身為經濟學家的瑞沃莉,卻也不知道答案。於是她決定親自追蹤,究竟,隨處可買到的T恤,抵達你我手上之前,經歷了什麼樣的路程?能不能從一件T恤上,窺看全球經濟運作的真實面貌?

相較近年來其他正經八百的全球化論述,瑞沃莉從這個角度出發,的確令人耳目一新。一來,她讓我們看見,即便是再普通不過的一件「made in China」T恤,其實和數以千計流通於世界的商品一樣,背後都牽扯著複雜的國際政治與民族歷史。二來,她也帶領我們到第一現場,目睹這場全球化大戰中真實的一面。比方說,你我身上穿的T恤,極可能來自仍然主宰著世界棉市場的美國,因此她帶著我們深入美國棉花田;她也發現,從中國農村湧入上海、在紡織廠辛苦工作領微薄薪水的「姊妹」們,其實不但沒有如歐美媒體描述的那樣生活悽慘,反而因為收入改善而甘之如飴。還有,很多人都知道富國政府都主張自由貿易,瑞沃莉卻告訴我們:才怪,這些國家其實一邊逼迫窮國開放市場,一邊回頭卻拚命立法保護自己國內少數既得利益。

不過,瑞沃莉這趟T恤之旅,行程集中在美國與中國,書中大部分篇幅的焦點,也鎖定逐日升高的中美貿易相關議題,嚴格說,不夠全球也不夠全面。例如歐洲,半世紀來在全球化中舉足輕重,至少在T恤這一行,全球最昂貴的品牌幾乎都來自當地,但瑞沃莉除了用少數篇幅談及英國的紡織業,並沒有告訴我們,歐洲如今在全球紡織產業中扮演什麼角色;還有亞洲,中國之外許多國家都是T恤產業舉足輕重的演員,也不見瑞沃莉投入足夠的關注。比方說曾經在全球成衣業呼風喚雨的台灣與香港,都在多年前就摘下了全球化的果實,他們怎樣辦到的?當這些大老闆前進中國,以及如瑞沃莉所說的「朝高科技轉型」,數以萬計失業的紡織工人,現在又都怎樣了?是順利轉業,還是陷入困境?這些全球化過程中與T恤有關且同樣重要的面向,瑞沃莉也沒有給我們足夠的解答。

瑞沃莉換個方式講了一個全球化的故事,可惜,故事結局遠不如她切入主題的方式令人驚豔。走完這趟旅程,她只是輕描淡寫建議當初示威的女孩,對於全球化的正反「兩邊都要看」。雖然,她同情女孩,認為反全球化論者是這場論戰中「不可或缺的一方」,也同意全球化確實為某些國家挖了一個「贏不了的陷阱」,帶來嚴重的貧富不均後遺症,但是,要如何跳出陷阱、甩開後遺症?她沒有回答。

瑞沃莉沒有回答的問題,其實正是全球化爭議延燒至今的關鍵:當富國對著窮國開口自由、閉口公平,轉過身去卻大搞貿易壁壘,誰來主持正義?中國女工們或許甘於收入的微幅改善,但真正賺進大把鈔票的卻仍是那些富可敵國、且愈來愈富的跨國企業,其中的差距,要怎樣拉近?瑞沃莉說,窮人需要的不是保護,而是上牌桌,「與其他人玩同一副牌」的機會。說得好,但,假如全球化的未來仍和她筆下的T恤產業一樣,依舊任由富人靠著「操弄政治」、運作貿易保護政策的手段賺大錢;窮人,也許買得起T恤,不過,真上得了牌桌嗎?

【2006/11/20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