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認識媒體
作者:麥克魯漢
譯者:鄭明萱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

好長一段時間,麥克魯漢(McLuhan)的名字只在傳播學教科書「媒介決定論」的小章節中出現,但隨著資訊時代來臨,他展現的洞見一一印證,導致兩岸近年競相出版麥克魯漢的相關書籍。已出版的中譯書中,此譯本堪稱是目前中文世界品質最好的。尤其,增添英文版都沒有的索引是功德一件。

本書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在此僅選擇本書一個受到忽略、卻在當代思潮中愈顯重要的理論觀點加以強調,凸顯麥克魯漢精準的眼光。讀者不妨計算一下,1964年面世的這本書裡,「速度」、「速率」、「加速」這些字眼,總共出現了多少次。儘管不少學者認為麥克魯漢的思想跳躍,實際上,速度與加速,以及加速到極限後的逆轉,正是掌握從口語時代、拼音文字(印刷術)時代到電子媒介時代之去部落化逆轉為再部落化的發展,以及外爆逆轉為內爆的關鍵。正如《慢活》一書在全球書市引發風潮所反映的,直到近半個世紀後,現代文明社會追求效率、無限加速帶來的問題,才漸為學者與社會大眾關注。晚近法國學者維希留(Virilio)便著力反思電子媒介的即時速度對當代社會文化的影響。這也顯示出麥克魯漢深具前瞻性的洞見。

然而本書的中譯品質還有待加強。誠如譯者提到,書名譯為「媒體」或是「媒介」是值得斟酌的。這也意味媒體與媒介兩個辭彙的確有或多或少的差異。所以,目前學界傾向以媒體來指涉機構(如報社、電視台);媒介則指媒介形式與內容(如報紙、電視)。顯然,麥克魯漢這本書關注的是媒介形式,而非媒體機構。可惜的是,譯者選擇從「想像中的」俗,不只錯失了引導、推廣此一區分的機會,也導致了翻譯上的不一致。如導讀裡「報業的內容是文學陳述……」(12頁),到了書中卻是「報紙的內容是文字陳述……」(352頁)。前句會把報紙誤解為報業,顯然是因為媒體與媒介不分,錯認為麥克魯漢的分析包括了報業機構。

其次,許多重要概念沒有註明原文,以及隨之造成譯文的不統一,也影響了譯本的學術價值。這使得讀者極易錯過麥克魯漢玩弄字源遊戲的趣味,例如:內爆(implosion)與外爆(explosion)、行動(action)與反應(reaction)、轉變(transforming)與告知(informing),乃至於融合(fusion)與混淆(confusion)等等。更重要的是,麥克魯漢在書裡數次用cold而非cool來談冷媒體,譯者並沒有註明、區分。最後是第三十章標題將「部落鼓聲」誤譯為「部落夢」。而譯文的不統一,至少伺服機體(75頁)與伺服機制(81頁),顯然前者是誤譯,此處不一一列舉。

本書其實還有另一個因故未能出版的新中譯版本,譯者補充註釋之分量與原文的翻譯幾乎等重。可惜此一極具參考價值的版本,因出版社從俗的考量與翻譯授權壟斷問題,應該沒有機會與讀者見面了。這一類商業行銷、國際經濟等因素,對認識當今媒體運作何其重要,卻是麥克魯漢刻意強調媒介形式之影響所未能給予預警的。

【2006/11/20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