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有政治認同的差異,不奇怪,因為過去數十年的經濟發展確有重北輕南的事實;不同社會階層有認同差異,也不奇怪,因為確實有所謂「相對剝奪感」這種心理機制;教育程度不同有認同差異,也不奇怪,因為不同的眼界,產生不同的視角;父母省籍不同有認同差異,也不奇怪,畢竟「血濃於水」;甚至夫妻認同的差異,也不奇怪,因為畢竟來自兩個可能一切都很不一樣的家庭。

台灣政治上真正的悲劇,同時也是社會科學家難解的謎團,是:相同的成長環境、相同的教育背景、類似的社經地位的人,有南轅北轍的政治認同;而當這樣的認同衝突存在一切可觀察因素都一樣的兄弟姊妹一家人之間,尤其令人唏噓。

二日聯合報「相對論」關於黃偉哲、黃智賢作為同胞兄妹而分居政治光譜兩端的報導,戲劇性彰顯出這個悲劇、這個謎團,值得大家來探索:為什麼?怎麼辦?

政治價值的認同,也許被認為「不應該」是高位階的認同,因此,「不應該」影響到親情認同的位階。但是,「不應該」發生並不表示「不會」發生。從社會上許多為了政治議題而夫妻反目、兄弟鬩牆的事,可見政治認同的差異即使沒有凌駕親情的認同,但確實已經足以衝撞親情的認同。而一個你應該愛、也願意愛的對象,卻因為政治上認同的差異而必須在同一屋簷下戰戰兢兢避免冒犯到對方的感受,難道不是一件不幸的事?而這種痛苦因為必須壓抑,只有進入心理分析的層次,才能瞭解其傷害的程度。

為什麼?科學的答案,多半是從可觀察的差異入手,但是,既然所有外在上的一切特徵都一樣,從這些特徵的差異來尋求答案,自然是徒勞無功。怎麼辦?認同差異的理解,剩下來的,就是從內心來探索;認同差異的拉近,也只能從傾聽對方內心的聲音開始。

在政論節目上,一方的政治人物拚命攻擊另一方的政治人物,其實是用錯了力量,因為在台灣基本上已經以大眾投票來取得政治職位的現在,這些政治人物其實只是反映他背後支持者的心聲罷了。只要有認同分裂的兩群人民,就會有認同分裂的兩組政治人物。再怎麼批評政治人物,都無法解決認同分裂。

解決認同分裂的第一步,就是「Touch your heart!」:停止指責對方,開始體貼問對方、傾聽對方要告訴你什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你會這樣看待這件事?」這樣的效果雖然慢,卻是台灣政治和解唯一的一條安全的路。

【2007/01/03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