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台北市政府將寶藏巖住戶全數清理完畢,曾經是台北桃源的山巖,只剩下頹屋敗瓦、殘花敗柳。

現在,如果要找個寶藏巖裡最有人氣的地方,也許只有巖下的菜園,木瓜青了,長豆仍挺著直直的胳臂,蒜才剛發芽,地瓜葉仍茂盛著。那是因為,在今天以前,這裡還有「人」在。

寶藏巖所需要保存的,不只是看得到的一磚一瓦,更重要的是其中居民共生共榮幾十載,所建構出的特殊聚落文化。

曾經,大家坐在屋前空地,笑著看著牆上的電影;曾經,大家在新店溪旁的土地上揮汗播種,含笑收割。巖上的公共空間點點滴滴,慢半拍的跟著紛雜的都市更新;但不變的是濃濃的人情。

如今,人去樓空,文化局以為保存硬體就是保存文化;以為用錢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但真的是這樣嗎?這就是文化保存嗎?

在綠色鋼片圍繞下,兩年後,全區施工完成,雖然人也許會再回來,但沾染了燈紅酒綠後的居民,還能建構出這樣寶藏文化嗎?久未耕耘的菜園,還能恢復往日生機嗎?

【2007/01/31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