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廿八年輝煌歷史,曾是許多家庭必備第二份報紙的民生報,將在十二月一日停刊。聽到消息,於公於私都讓我感傷不已。

回想民國七十六年到七十七年間,由於報禁解除,民生報率先徵募人才,以便擴大對讀者服務,當時我雖只是剛從研究所畢業的新人,但在發行人王效蘭女士的慨允下,讓我進入這家朝氣蓬勃的報社,做了一年多的記者,之後並鼓勵我出國進修,直到學業完成歸國至今,仍經常徵詢我對時事的意見。因此,對我而言,民生報是讓我真正參與新聞實務工作的起點,也是大力栽培過我的新聞搖籃,今天看到這份報紙吹熄燈號,能無感傷乎?

於公而言,報紙是社會公器。一份報紙的興衰,固然與市場競爭因素有關,但其實也是社會發展或變遷的縮影。民生報的停刊當然與有線電視新聞台及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有關,中老年讀者中有不少人從報紙讀者轉為電視新聞觀眾;年輕人則是習慣於從網路世界中獲取資訊,報業經營之苦,非民生報獨有之問題。而近年來市場上出現的那些「有血有肉」的平面媒體,更是讓正派辦報的新聞工作者備感壓力,不願隨波逐流、降低風格者,只好慘澹經營到實在撐不下去為止。

民生報全盛時期,也是台灣經濟起飛,國民平均所得快速增加的時代。當時台灣錢淹腳目,大家衣食無虞後,自然想要提升精神層面的生活水準,民生報的生活消費、體育休閒、影劇文化新聞,正是國人需要的民生資訊。但好景不常,近幾年來,國家發展陷於停滯,經濟衰退使國民對於精神層面生活的需求降低,許多人又回到先求溫飽,其他活動無暇顧及的生活狀態,與富足台灣曾經十分相配的民生報,此時反倒成為台灣社會的一種諷刺。

更何況,台灣近幾年來在體育、影劇、休閒等方面的建設或發展,只見沒落與層出不窮的問題,朝野忙於選舉與黨派爭鬥,也無心於改善這些非政治領域的產業環境,對提升國人精神生活品質的施政,或流於口號空轉、或受意識形態捆綁,建樹真是十分有限。在這種大環境中,民生報又能提供多少讓人振奮的消息?

總結來說,民生報所以難以為繼,不但標示著報業經營之困難,也象徵著台灣在成為已開發國家後的時代倒退,從這個角度來看民生報的停刊,能不感傷乎?

民生報曾與台灣同步興盛過,如今她也見證了台灣的衰退。這份報紙曾讓許多人了解生活品質與品味的重要性,也為台灣培養過許多新聞人才。她的停刊,是新聞界的損失,也讓我們更加懷念那個不知何時能夠再來的富強康樂的社會。

【2006/11/30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