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在起重機上毒打,六歲女童被虐死;母死父失蹤,小兄弟喝開水過兩天……。

關於青少年與兒童的悲劇新聞,幾乎無日無之。一類以「小雅、小慈事件」為代表,孤女貧病無依的情節,引發民眾同情。另一類可稱為「邱小妹事件」翻版,兒童受虐至重傷甚至死亡的地步,其中並夾雜醫療或社工體系疏失的問題。

如果說,出生於台灣這塊土地的孩子,在能夠身心健全地長大成為「國家主人翁」之前,竟出現了人數可觀的「窮孩子」和「受虐兒」兩種典型,甚至可能連維持生命的機會都被剝奪;這已不只是貧窮家庭本身無能或失職的問題,這是社會結構破損的徵兆。

孤女小雅貧苦獨居年餘的事件受到媒體披露,社會各界震驚同情,才剛開始踴躍捐輸愛心,緊接著就又發生「父親病逝,存款只剩一元」的小慈事件。小雅和小慈的故事是台灣貧窮家庭中的一種典型,原先應為家庭提供財務來源的父母親或失業或久病或離散,家庭支柱本已岌岌可危,一旦發生事故,就留下孤苦無依的兒童。小雅和小慈引發社會廣大同情,並立即因民間捐款和學校保護而受到若干照顧;但就在此一時刻的台灣各角落,不知還有多少類似的「小雅」和「小慈」,因無人聞問而在生死線上掙扎!

這種「窮孩子」的故事,在媒體報導的熱潮當頭,或許會引發一陣社會檢討;但事過境遷,很快又為人所遺忘,艱苦問題的源頭並未解決。早在三年多以前,李家同教授就曾向公眾呼籲注意台灣教育一項「史無前例的危機」,即社會上忽然出現了大批「窮孩子」,年紀小小就棄學。當時社會各界為「誰來可憐台灣的窮小孩」的問題,亦同表沉痛並熱烈檢討,且有不少大學生和民間團體因而參與了為偏遠地區兒童補習或「陪讀」的活動。如今,民間的善心或並未消減,但結構性的貧窮問題何曾改善?

起源於貧窮困頓,可能導致家庭結構不穩定,繼而衍生的後遺症各式各樣;貧病孤兒是其一,受虐兒童則是另外一種類型。在邱小妹事件發生之後,各界曾有「希望邱小妹是最後一個受害者」的反省,但繼之而來卻是接二連三同樣引發震驚的殘忍虐童事件,包括一名男童遭生母的同居男友全身刺青、燙傷、感染而死亡,以及最近的三歲男孩寄居於嬸婆家而遭球棒虐打致死。這些事件已非單一個案,因為其中發生的家長失業、罹病、患憂鬱症、暴力傾向、棄養兒童等情節,可說每一個社工人員都不陌生,也都可預見兒童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的後果。台灣的社福網絡尚未健全到足以防堵這一類家庭問題的後果,社工人員幾乎都有力不從心、支援不足的悲嘆。同樣地,這不是一個僅靠一時愛心就能幫助解決的問題。

台灣近年來發生的社經結構變化,委實堪慮,各界都深知貧富差距加大的問題存在,我們在社論中也已多次呼籲重視此一議題。當貧窮問題使為人父母者身心受創,便可能遺禍於兒童身上,為數眾多的「窮孩子」因不良的教養環境而未能站在公平的起跑點上;更有甚者,受虐兒童可能連活下去的機會都被剝奪。這是社會整體的失職,也是台灣全體的恥辱,而社會的救濟體系更不能只停留在「請善心人士多多幫助小雅、小慈」的階段。

除了各界都認知的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於社會福利體系之外,最根源的問題仍然在於:台灣要如何解決這樣快速惡化的貧窮現象?從經濟景氣欠佳,到勞工失業問題;從稅賦制度不公平,到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台灣各環節失靈的病症日漸發作出來,如今已使得兒童站在這些問題爆發點上,成了受害人。我們對得起下一代嗎?朝野當共同回答這個問題。

【2007/01/2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