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月庵(作家)  (20070114

問卷所得是數據,調查所見往往零碎。根據數據,拼湊碎片,受訪者的集體影像或可逐漸明朗浮現。根據此次調查,加上執筆解讀者主觀的理解,不同城市居民對於該城之文化印象,大致如下:

    多元複雜的台北,懷舊也喜新

    台北人懷舊又喜新,他們接受白先勇筆下「有情感、富於時代性的老台北」,也願意展臂擁抱「簡單有趣、精準描寫現代台北生活風格」的王文華。老幹新枝齊聚一堂,有青春有文化,這或許是42%受訪者就算台北居大不易,也不想住到其他4個城市,許多人且勇於大聲說出「我喜歡台北!」的原因吧。然而,關於誰的描寫才是真正的台北?台北人似乎又莫衷一是了。他們共提出了23位作家(11男12女)供人選擇,居五城之冠─台北像萬花筒、台北言人人殊、台北多元複調、台北不簡單。你,相信了吧。

    隨遇而安的香港,認真不懈

    香港人愛金庸,因為「聽到他的名字就會想到香港」。不過,他們最後卻認定坐在《飛氈》上,「用第三隻眼睛,用隱喻,用半虛半實的語言筆觸」寫《我城》平民生活的西西更能代表他們。香港地窄人稠,作家離你不太遠,副刊專欄處處都是,董橋、陶傑、阿濃、司徒華、亦舒、張小嫻……,信手拈來,人人都可帶你「入港」。香港人隨遇而安,可以住上海、住北京,更願意住台北,因為「舒服,與香港生活模式接近。」這樣的說法,真的嗎?

    開放大膽的廣州,張揚又務實

    廣州人很徬徨!到底要棄選,還是相信「敢想敢說、有膽量夠開放」的露骨女孩最能代表我廣州?廣州人畢竟有信仰,就算別人都說「木子美」,他還是堅持「從缺!」廣州在吶喊:外來移民、下層社會、城市規劃、珠江的污染、醫院的腐敗、國企的貪污都沒人寫,我們的作家在哪裡?──台北、香港、北京、上海,就算我都不想去,但,老實說,我也不想留在廣州這裡。阿這是怎樣了?

    細緻優雅的上海,內斂艱忍

    上海真是不能想,想起就是心痛。上海是個大都會,上海人卻這麼一板一眼大團結。愛王安憶的都說《長恨歌》好,是弄堂文化代表;愛陳丹燕的,就認定《上海風花雪月》讓人夢縈魂牽。「代表上海」的原因,不是「以上海為創作背景」,就是「作者是上海人」。上海人想去台灣,因為「有文化」;愛到香港,為的是「國際化」。答案很一致,努力不出亂子──上海真是不可思議,它的多元雜駁曾叫人一生難忘,但,好像什麼都過去了哩。

    豪爽大氣的北京,勇猛有力

    「侃」、「實」、「貧」、「痞」、「京腔」、「地道」……北京人用語精準簡單,就算面對最愛的王朔,也不肯多費一字唇舌。天子腳下討生活,北京人很豪爽,也很自我。不想住別處,因為「其他城市有的,北京都找得到。」選你當「城市代表」,關鍵全因為你「描繪的北京和我的想像很吻合。」北京人說:「光靠作品瞭解不了北京」,因為在北京,就算「貧民張大嘴」也能過著「幸福生活」──他們是「頑主」、他們「動物兇猛」、他們「過把癮就死」也無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