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7.03.01 
誰的英語才標準?
◎陳毅峰

拜讀貴刊二月廿五日林建昌教授〈看電視,學英語〉投書,驚訝於台灣留美學人如此強烈的美國中心思考,有些想法不吐不快。台灣社會的美國化早已不是新聞,《美國製造》一書的法國作者Guy Sorman在該書的台灣版序中就明確指出:「當我在台北的時候,我覺得比在歐洲更像美國:理論上,不需要太多的同化過程,台灣是可以毫無困難成為美國的一州,但是,法國永遠無法成為美國的一州」。台灣許多留美學生被這股過度抬舉的美國夢所吸引而遠渡重洋,另一方面卻也因台灣的社會養成未能提供足夠多元的文化與批判觀點,導致只能內化美國主流、白人中產階級價值觀,而沒有能力或視野看見另一片非主流、多元基進的「美國文化」。

林教授一再強調「正統標準」的英語,其實不只是美式英語霸權,地理上更精確的說,最可能指稱的是美國北方白人洋基佬式的發音與文法。美國本身的英語也是南腔北調,因著種族、地理、階級而有明顯的差異。所謂正統標準的英語發音,背後其實都有強大(或邪惡)政經勢力的不斷支撐與鞏固,來造就其「正統」地位。在苛責台灣播報員「普通術語與球員名字都發音不準」,顯然忽略了語言複雜的政治與社會性,更何況越來越全球化的職業運動,當球員來自世界各國,各種以英語而言難以發音的奇怪姓氏或名字比比皆是,難道只有美國人的叫法才算標準發音?

再者,學習英語決不是只要如林教授所言「接近老美日常生活所用語言」即可。多會一種語言,便多會一種思考方式,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正是在探索該文化最精微奧妙的思想,以照見自身的不足與反思。很不幸的,這種只學習語言皮毛,想盡辦法要跟老美「聊天」,偏重口語表達能力而忽略語言深邃的文化與思想的傳承功能,正是台灣社會當今「瘋美語」以及「遊學團」的普遍心態。

球賽的講評,按照林教授的說法,最好是美國的「專業」球評原音重現,台灣的球評只能閉嘴,因為「何必轉播員看圖說故事呢」。這樣的心態,當然還是認為一切以美國的最好、最標準。他強調如此一來,就可以一邊娛樂,一邊學英語,這真是何其英語霸權心態的直接反應。首先,台灣球賽轉播要服務的主要就是台灣的視聽大眾,試問,有多少台灣人聽得懂美國的球賽轉播?其次,以國球棒球為例,台灣人看球的深度,甚至是看美國大聯盟的專業程度,在王建民旋風狂掃下,已經有非常高的水平,我個人認為光就棒球而言,專業程度不足的球評在台灣已無生存空間,早已非當年一位體育主播可以播遍各式球賽所能比擬。

最後,關於專業術語的翻譯,正好是一段可以追溯棒球發展史的語言考古學。影響台灣早期棒球的文化主要來自日本,在經過百年歷史,以及長期在設備不佳、球場大多老舊的物質條件淬煉下,早已成就某種特殊的台灣棒球文化,而這種看球與球場文化甚至在北部與南部都有些許差異。雖然棒球術語來自日本,經過多年的演變與生活,它們早已是台灣棒球的一部分,也是國際賽時不怕別隊聽懂的最佳暗號。當我們為國際大賽的台灣代表隊加油時,是喊homerun比較夠力,還是「紅不讓」比較親切、俗擱有力,答案已經非常明顯。

期待的不是只講英語的球賽,而是有更多雙語或多語的頻道選擇,以及專業水準更高的本土球評,為我們即將到來的棒球新球季。

(作者為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