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 2007.03.02 
觀念平台:美國不平等
張鐵志

四十年前,美國企業CEO的收入是一般民眾的二十倍。現在,是將近四百倍。驚訝嗎?

這個社會不平等的問題是近來美國政治界、學術界和媒體熾熱辯論的議題。去年年底的國會選舉,民主黨重新擎起經濟民粹主義的大旗,為中下階級叫苦;各個媒體紛紛製作社會不平等的專題,從CEO不可思議的高收入、中產階級的薪資停滯,或者沃爾瑪超市的低工資模式。這些辯論主要圍繞著三個問題:一、美國是否有社會不平等的趨勢;二、如果有,根源是什麼;三、如何解決?

幾乎左右派都承認,從七○年代中期以來,美國開始日益嚴重的不平等。中間收入民眾的所得從七三年至今只增加了百分之十五,但收入前百分之十的人所得卻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一十;不僅如此,收入前○點一%的人增加了二三六%,前○點○一%更提高了六一七%。

而在過去幾年,經濟成長了,勞工的生產力提升了,但一般薪資卻未提升。從一九九八到二○○四年,美國家庭收入的中數實際上降低將近百分之四;大部分人也認為現在生活比二三十年前更困難。同時,收入前五分之一的家戶占美國總收入的百分之五十點四,也是一九六七年以來最高的比例。小布希執政的這幾年,貧窮情況更加惡化。在○五年約有百分之十三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其中又有百分之四十三的人所得連貧窮線的一半都不到──這是自一九七五年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

造成不平等原因之一當然是所謂全球化的衝擊,如工廠外移及工作外包。但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國內的不平等並非全球化的結果,而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尤其這是一種「強調技能的科技變革」:亦即技能和教育越好的人,越能在經濟轉型中獲利。所以,他們說毋庸擔心不平等,不用去責怪政府,因為這提供了經濟成長的誘因,且是不可逆轉的。這是不平等時代最偉大的迷思,不僅地球是平的,美國也是平的。只要提升個人能力,就有機會爬到頂端。

的確,沒有人會否認個人所得和能力有一定相關,但這不是圖像的全部。

首先,即便在高技能的人群中,收入差距還是越來越大。著名經濟學者保羅克魯曼也發現,目前真正的財富贏家不是前百分之二十的高技術或高教育者,而是百分之一的金字塔頂端,而過去五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實質收入是降低的。顯然,高教育和技術不代表不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淹沒。

事實上,美國的巨大社會不平等和制度與政策密切相關。面對全球化和新的經濟轉型,歐洲、日本和英美各自選擇了不同制度來回應。美國採取了最保守的新自由主義,讓市場不受管制地發展,並弱化對勞工的保障。保羅克魯曼在另一篇文章中就說,過去三十年來美國政府的政策不斷減弱勞工集體談判的權利,讓他們無法在日益擴大的派中分到應有的份,是造成今日社會不平等的主因之一。另外一個關鍵制度是原本可以扮演財富重分配功能的賦稅政策,在美國卻是劫貧濟富:對最富有的百分之零點零一人的聯邦稅率,從一九八○年的百分之六十下降到今日的百分之三十四。這兩項只是最基本的制度,還有許多制度設計都會影響到社會平等,而兩千年後的小布希政府在各種政策上幾乎可以說是「資產階級的行政委員會」。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社會的確是越來越不平等,而原因絕非僅是科技和全球化的不可避免後果,而是人為制度形塑的結果。我們是要建構一個一個弱肉強食、並因此充滿仇恨與不信任的社會,還是要一個更促進社會平等的社經制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