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書單由誠品講堂所開設出來的書目
作為自己朝藝術領域奔馳的入門參考

 
指定書單:
《豐饒之海》,三島由紀夫著,唐月梅等譯,木馬文化出版 ,2002。
《百年孤寂》,賈西亞.馬奎玆著,楊耐冬譯,志文出版 ,2001。
注意事項:報名本門課程學員,上課期間請務必自備指定書。
 
周三 《藝術實驗室》
現代藝術――巨匠還是郎中?
開講日期:10月11日~12月13日 週三7:30pm-9:30pm
主策劃:高榮禧/法國巴黎第四大學(索爾邦)藝術史博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助理教授
 
講題:
10/11 野獸派與表現主義:馬蒂斯、凱爾希納、克利
10/18 立體派:畢卡索(兼談「格爾尼卡」及其晚年作品)
10/25 抽象與風格派:康定斯基、蒙德里安
11/01 超現實主義:達利、馬格利特(兩種類型之比較)
11/08 抽象表現主義:波洛克、德庫寧
11/15 普普藝術:沃霍爾、漢彌爾頓(兼談大眾與俗媚文化)
11/22 行為藝術:波依斯、克萊因(兼談觀念藝術)
11/29 達達到新達達:杜象、羅森伯格
12/06 新具象與新表現:培根、杜布菲、巴塞利茲
12/13 女性藝術:卡蘿、芝加哥、費妮(兼談女體意像之呈現)
 
建議預讀:
《現代藝術的故事》,諾伯特.林頓著,楊松峰譯,聯經出版,2003。
《百年世界美術圖像》,高千惠著,藝術家雜誌社,2000。
《女性,藝術與權力》,Linda Nochlin著,游惠貞譯,遠流出版,2005。
《現代藝術理論》,契普編著,余珊珊譯,遠流出版,2004。
《杜尚訪談錄》,卡巴內著,王瑞芸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2。
《表現主義》,杜比著,吳介禎、吳介祥譯,遠流出版,1999。
《新世界的震撼》,羅伯特‧曉斯著,張心龍譯,遠流出版,1996。
《培根訪談錄》,薛威斯特著,陳品秀譯,遠流出版,1995。
《立體派》,傅雷著,陳品秀譯,遠流出版,1994。
《野獸派》,馬塞爾.吉里著,李松泰譯,遠流出版,1992。
知識的載體 人文的發聲
延伸閱讀,深化思考,擴張領域,探索觀點的新知識之旅。
 
■是物件,更是身體「風格生活館」:品味生活的開端

開講日期:94年3月07日~94年5月09日,每週一 7:30pm~9:30pm
10講3,000元/單講350元

科技,人文進行式─解碼未來的新設計觀!

講師簡介:
陳禧冠╱飛利浦設計中心台灣區執行總監,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台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系兼任講師

陳禧冠,外表如學者般溫文儒雅,言談間卻滿是創意人犀利自信的灑脫,他就是飛利浦設計中心台灣區執行總監,也曾經擔任過全球最大設計顧問公司之一GE╱FITCH 的大中華區執行與設計總監;除此之外,他還身兼實踐及台灣科技大學兩所最具知名度的設計系兼任講師,是國內少數同時擁有學術理論素養與實務經驗的專業創意人才。

除了對工業設計的熱情外,陳禧冠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特質,就是自然流露的親切與耐心(一改我對高科技創意人冷漠疏離的印象……),而熱情與耐心是我們在尋覓講師的過程中希望具備卻無法強求的本質,理由無它,熱情的人願意分享,有耐心的老師才能悉心解惑。教育家必備的條件,用於要求一個忙碌於高科技產業的領導者,卻是難得!有興趣進入這個領域的朋友,可千萬別錯失這個機會喔!

前言:
不可否認,人類最早對於設計的需求是從生存工具開始,然而經歷了18世紀的工業革命、19世紀莫里斯的工藝美術運動到20世紀包浩斯建築學院建立的漫長過程,「設計」已從生存輾轉變成視覺與藝術無法分割的整體,並逐漸侵入日常生活中所有必需的物件及活動範圍。在類比世代快速進入數位世代後,許多物種不再有物理特性的束縛,我們如何重新檢驗與定義物件?新科技將會帶動什麼樣的新生活革命?後千禧年時代的「工業設計」是否仍只是人造物件創作的過程與結果?

這些問題,在在點醒了我們對設計活動的認知,已不是熟知的「包浩斯式」的物件塑形之創作,也不再只是設計師對美學理念的個人詮釋,更非只是人類肢體延伸的工具而已!設計運動、設計產物、設計理念,儼然成為一個追求永續經營與生存的人類社會所必須成就之文化活動,沒有了這一層文化活動的詮釋與漂染,科技也只是物種構成的原料之一而已;沒有了對此文化活動的浸淫與了解,設計師╱創作人則只是製造了另一個可有可無的塑膠雕塑。

在解放自己舊有的設計認知與包袱前,我們必須先對設計史與設計運動做一番了解與比較。從哲學與文學如何影響建築,進而傢具、產品,甚至交通工具,而成為一種運動(Movement)?不同時代背景所生成之運動有何其時代使命,而又如何反應在人造產物上?我們如何解析設計大師編注於產品裡之符碼?為什麼透明機殼可以成為全球潮流?為什麼Apple賣的不是造形,而是Icon?

透過本課程的設計,我們提供有心品牌設計及產品閱讀的朋友一個可互動及討論的空間,並藉由針對設計活動不同層面的文化議題,進行了解,剖析與預測,但這些絕非「答案」!設計,是持續科技與人文的進行式,沒有答案。
 
陳禧冠(本課程主策劃)
講題:
3/07 設計史(I)─運動的成形與意義
3/14 設計史(II)─產品的演進與流行的意義
3/21 編碼、解碼、設計與語言的成形
3/28 類比與數位─物理特性束縛的轉折
4/04 行動科技─解放形體與思維
4/11 環境科技─會思考的空間!
4/18 模糊的物件─新生活模式的嘗試
4/25 新感官方向─五感之外的新視野
5/02 品牌與設計活動
5/09 新數位世代的發聲

建議預讀:
Industrial Design: Reflection of a Century, Jocelyn De Noblet, Flammarian, 2004.
The New Everyday, Emile Aarts & Stefano Marzano,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2003.
《設計的未來考古學》,黑川雅之、商品學研究會編著,李朝金譯,田園城市出版,2003。
The Invisible Future, Peter J. Denning(ed.), McGraw-Hill,2001.
《飛利浦設計──價值的創造者》,Stefano Marzano 著,王鴻祥譯,田園城市出版,2000。
《設計》,保羅‧克拉克、朱利安‧弗里曼著,周絢隆譯,香港三聯書店出版,2000。
Products as Representations, Susann Vihma, Art Books International, 1995.
論再現,更論表現「藝術實驗室」:迎向靈光的窗

開講日期:94年03月10日~05月12日 每週四 7:30pm~9:30pm
10講3,000元/單講350元

狂飆的年代,解放的藝術─面對作品談創作

講師簡介:
顏貽成/美國紐約州立大學M.F.A藝術碩士,台灣大學美術系講師。

第一次聽顏老師談藝術,彷彿能感覺到熱度似的……興奮的語氣中不時夾帶重音節加強,落在身上的眼神也隨著音調起伏而帶著力量,好像連杜象那冰冷的小便斗,都開始有了溫度;但那不是有令人生畏的,相反的,顏老師喜歡坐在學員之中上課,和學員從同一視角出發,瀏覽一張張現代大師名作;此次課程延續上一期的脈絡,以六零至八零年代的藝術為主;顏老師理性卻不失直觀詼諧的上課方式,相信在面對紛雜的現代藝術時,能帶領學員以更單純直接的角度切入。

前言:
創新,創新,不斷的創新……踩著歷史的腳步,視覺藝術在新的社會經濟背景,以及美學理念的持續推延之下,藝術家們竭盡所能地拓展藝術疆界,把藝術推向各種可能:新物質材料的開發、空間場域的運用、行為身體的表演、儀式觀念的展現;視覺藝術不但脫離了畫架繪畫,更把社會、政治、生活、歷史、自然環境及科技媒體納入創作內容;作品是事物的轉化、象徵,是行為、事件的紀錄文件,也可能是事物存在自身(的意義)。

正如杜象的提問:「誰能做岀不是『藝術』的作品呢?」,在「什麼都是藝術」的紛雜藝術現象裡,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已不必然是藝術家手工操作,而是作品「背後的理念」使它成為藝術品。何況藝術總是依循文化承傳、歷史的脈絡而發展,今天的藝術欣賞再也不能只憑直覺感官,而是需要一些史料背景以及歷史的參照;當代藝術的本質定義既然產生180∘的質變,藝術欣賞也就需要一種新的「解讀方式」,才能進入藝術世界,而不管是欣賞解讀或創作表現,現代藝術重要的不是怎麼作(畫),而是作(畫)了什麼。

本課程主策劃:顏貽成
講題:
3/10
機械工業的歌頌―極限主義:賈德(Donald Judd)、佛萊明(Dan Flavin)、萊曼(Robert Ryman)、史帖拉(Frank Stella)、馬登(Brice Marden)、安德烈(Carl Andre)、李維特(Sol Lewitt)
3/17
普普藝術在歐洲――新寫實主義:(Arman)、賽薩(C’esar)、聖法蘿(Niki de Saint-Phalle)、丁格利(Jean Tinguely)、史波瑞(Daniel Spoerri)
3/24
物質材料的開發――複合媒材:塔比耶斯(Antoni Tapies)、皮斯托雷多(Michelangelo Pistoletto)
3/31
極限主義的反動――貧窮藝術:麥斯(Mario Merz)、庫內利(Jannes Kounellis)、安舍摩(Giovanni Anselmo)

4/07
工業商業的極致――照相寫實主義:艾斯特斯(Richard Estes)、克羅斯(Chuck Close)、利希特(Gerhard Richter)、韓森(Duane Hanson)、迪安德瑞亞(John de Andrea)
4/14
心靈精神的救贖――行動藝術:克萊茵(Yves Klein)、曼佐尼(Piero Manzoni)、吉勃特與喬治(Gilbert&George)、波伊斯(Joseph Beuys)
4/21
行為觀念的展現――觀念藝術:理查隆(Richard Long)、科史士(Joseph Kosuth)、河原溫(On Kawara)、布罕(Daniel Buren)、波登(Chris Burden)、潘恩(Gina Pane)
4/28
平面繪畫的回潮――新表現與新形象:基佛(Anselm Kiefer)、潘克(A. R. Penck)、沙利(David Salle)、溫德斯(Terry Winters)
5/05
新形式或新內容――超前衛與新抽象:帕德迪諾(Mimmo Paladino)、古奇(Enzo Cucchi)、霍格金(Haward Hodgkin)、史庫利(Sean Scully)、馬登(Brice Marden)
5/12
雕塑與人文精神――精神的轉化:亞培肯(Magdalena Abakanowicz)、亞維莫維克(Marina Abramovic)、卡普爾(Anish Kapoor)、波伊爾(Martin Puryear)、勃羅夫斯基(Jonathan Borofsky)

建議預讀:
《現代藝術的故事》,楊松峰譯,Norbert Lynton著,聯經出版公司
《抽象藝術》,黃麗絹譯,Anna Moszynska著,遠流出版公司
《藝術解讀》,王玉齡、黃海鳴譯,Jean-luc Chalumeau著,遠流出版公司
《現代藝術理論II》,余珊珊譯,Herschel B. Chipp著,遠流出版公司
《藝聞錄:八零年代早期藝術對話》,王元貞譯,Jeanne Siegel编著,遠流出版公司
《國際超前衛》,陳國強等譯,Achille Bonito Oliva等著,遠流出版公司
《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徐梓寧譯, Jeff Kelley編,遠流出版公司
《憂鬱文件》,陳傳興著,雄獅圖書公司
《在藝術終結之後》,林雅琪、鄭慧雯譯,Arthur Danto著,麥田出版

藝術相關網站:http://www.artne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