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7.03.12 
企業興衰 也有「大歷史」
朱敬一

九年前,生物學家戴蒙(Jared Diamond)寫了一本暢銷科普書《槍砲、病菌與鋼鐵》,提出一套正統歷史學家極少述及的「大歷史論」。在書中,作者企圖以地理特徵解釋數千年來人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再以細菌/傳染病這一類一般人常予忽略的因素,解釋印地安人之消滅、南美洲主宰權之必然易手等歷史具體改變。這樣以少數因素涵括數千年演變的歷史研究方法,坊間稱之為「大歷史論」。最近數年,也有若干經濟學者與人類學者以「分工」之有無,去解釋何以身材較高大的尼安德塔人,會被體型居劣勢的現代人種所消滅,也算是一種大歷史觀,其解釋年代甚至跨越數萬年。

大歷史觀當然有其限制,不能任意延伸,但是多數讀者也都覺得戴蒙所述言之成理,有一定的說服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aryBecker)在十幾年前,就曾提出近兩百年社會發展的三重主要影響,一曰家庭、二曰國家、三曰市場,也是一種變相的大歷史論。貝克是經濟學家且專攻家庭經濟學,他強調市場與家庭之重要自是理所當然。而貝克所謂之「國家」,則包括有形的法制規範與無形的社會影響,稱之為「社會」亦無不可。貝克認為,現代經濟諸多現象,其實都是家庭、社會、市場三股力量交互影響的結果。舉例而言,大約數百年前,世界各國的家庭都是成員組成複雜的大家庭。當經濟日漸蓬勃、交易日漸頻繁之後,家庭所扮演的若干角色 (例如親子照顧、瑣碎家務),就開始被市場(如托兒所、餐廳)所取代;這就是家庭與市場角色之互換。

就個人而言,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同時面對家庭、市場、社會三種力量的影響;就企業而言,則家庭對企業扮演的角色較小,社會與市場則是影響企業較重要的兩股力量。以下,我們就從社會與市場兩個角度,去檢視台灣過去十年的企業興衰,看看能不能得出些有啟發性的大歷史結論。

《天下雜誌》在過去數年每年都會做台灣的企業調查,整理其版圖、營業狀況等資料,並由數百位企業家填寫問卷,選出他們認為最具聲望或在特定領域居於領先的標竿企業。我們如果將十年前(一九九七)的台灣十大企業資料找出來,再將它與現在的情形予以比較,就會發現若干有趣的現象。十年前,台灣的十大標竿企業集團依序包括台積電、花旗銀行、中鋼、長庚醫院、南亞塑膠、華碩電腦、台灣飛利浦、聯電、台灣德州儀器、統一企業。到了二○○○年,統一竄升到第六,鴻海精密首次晉升到前十名,宏碁一舉攀升到第三,其餘台積電、聯電、中鋼、華碩等仍然維持績優生。在二○○六年,台積電仍是標竿龍頭,但鴻海已然躍居第二。

在二○○○年時,天下雜誌也依行業別排比各產業的標竿企業。半導體龍頭是台積電、聯電,紡織業是遠東、台化,銀行業是花旗、中信,觀光旅館是凱悅、遠東國際。六年後的今天,檢視這一陣子的國內新聞,大家顯然都看到了若干改變的端倪。

在若干年前所列的標竿企業中,有的因為BOT招標弊案而卡在不上不下的尷尬狀態;有的是預定接班人被通緝在案;有的則是因案被起訴而潛逃海外。至於力霸、東帝士等,當年雖非標竿模範生,但最近幾年的快速沒落,卻也令人不勝唏噓。當然,除了前述向下沉淪的案例之外,也有一些企業集團在這十年中快速爬升、欣欣向榮 (例如郭台銘的鴻海集團),或是相當程度的維持其企業實力(如台積電、聯電)。一個很自然的問題是:何以致此?為什麼有些企業在向下沉淪,有些卻在向上提升呢?無可否認地,企業興衰背後當然有許多個別因素,但除此之外,有沒有大環境的影響呢?

台灣面積不大、人口不多、內需市場不足;多年來,台灣經濟的活力都是靠進出口等涉外部門在支撐。廠商的國內投資固然有助於提升國民所得,但是其所投資的機器設備,無論如何還是要用來製造產品、拿到國際上去銷售圖利;若是只鎖定台灣島內市場,是絕對不夠的。在全球化風起雲湧之際,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障礙逐漸排除,任何國家想要迴避國際市場的挑戰都益發不可能。用貝克教授的語言來說,就是全球化使得國際市場對企業的規範力量(discipline)越來越強;任何企業若是逃避這種市場力量,就注定要快速走下坡。我認為,這就是一股主宰台灣企業興衰的大歷史力量。不只台灣如此,全世界各國都面臨類似的壓力。最近某一期《經濟學人》報導,英國近十幾年經濟突飛猛進,主要也是因為該國對全球化競爭適應力特強,短短時間就將美法德日諸國比了下去。該報導指出,英國的競爭力是被市場競爭「銳化」的(sharpened by competition)。

如果觀察過去十年台灣企業的起落,似乎應驗了前述市場規範的主宰威力。大凡那些在十年間走下坡、衰敗不堪的企業,大都是只能在國內叱吒風雲的「地區性」企業;那些在十年間屹立不搖或穩健爬升的,則大都是在國際上接受廣大市場挑戰的國際企業。封閉於國內的企業家要發展,有的靠政府特許、有的靠政治裙帶、等而下之的則是手腳不乾淨掏空吃乾。當民主政治漸漸看不慣這些特權嘴臉時,民意或立法壓力就會出現,而以種種的社會規範予以制約。這些封閉企業由於缺少國際市場的競爭,在經營效率上往往是花拳繡腿,難以與國際競爭對手匹敵。一旦政治裙帶受到制約,當然就只有衰敗一途。這就是台灣企業興衰的寫照。

當然,企業封鎖於島內,未必是他們的本意。我們的政府不准許多行業赴對岸設廠、設分行、投資、布點,在在都限制了本土企業的國際布局。一旦東協加N等國完成了自由貿易區協定,台灣就會更加隔絕於國際社會。屆時,台灣企業對國際市場的規範力量將益趨不敏感。面對這樣的大歷史趨勢,台灣企業的挑戰,恐怕是一年比一年嚴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