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7.03.16 
觀念平台:不平等的解藥
張鐵志

美國參眾兩院在兩周前通過法案,把最低工資從每小時五.一五美金提高到七.二五美金。另一個更重大的變革是眾議院在三月初通過一個新的工會法案「員工自由選擇法」(Employee Free Choice Act),讓員工可以更容易在公司內組成工會,並加重處罰不當阻礙組工會的企業主。

這是美國政治對社會不平等趨勢的大反彈,也是工運團體的大反攻。去年的國會選舉,民主黨以強調中產階級和工人民生問題的經濟民粹主義贏得選舉,並把改善社會不平等的政策視為首要立法目標。畢竟,美國的最低工資已經十年沒有調漲了;而私部門工會的組織率也從一九八○年的百分之二十掉到現在的百分之七--原因除了全球化和經濟轉型的結構性衝擊外,也包括共和黨保守政策的打擊和資本家的惡意阻礙。

當前關於社會不平等的核心辯論是,保守派認為過去三十年的貧富差距,純粹是反映了新全球化和新科技的時代中高教育和高技術者的高報酬。紐約時報專欄作家、BOBO族一書作者大衛布魯克說,「現在的制度運作得很好,因為其給予個人才能應有的報酬。高教育可以獲得好的回收是因為其提供了技術和知識,並且他過濾掉那些沒有紀律、沒有上進心和不能適應改變的人」。

所以,他們認為國家的角色是提出好的人力資本政策,包括職業訓練、對教育的投資等。對個人來說,則是要能自我投資,提升教育和技術能力,然後就可以享受全球化和新經濟的好處。

然而,這個解藥只是國家工作的一半。因為即使真的是高教育和高技術會帶來比較高的報酬,難道這個社會就不會存在Wal-mart和速食店的低薪工作嗎?難道一個社會可以忽視這些新市場體制下的輸家嗎?或者讓那些中年失業、短期內無法轉業者被時代巨輪無情地碾過去嗎?

更何況,一個人能否獲得高教育乃是各種制度性不平等的塑造結果,絕非僅是個人努力的成果。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本質性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和全球經濟整合深化,也意味著無論是高教育的電腦工程師還是低技術勞工,工作的不穩定性都提高。

所以,一個國家要面對全球化挑戰,固然要有一套新的人力資本政策,更要有完整的社會安全政策,來改善社會平等和降低社會風險。這有賴於國家的政策介入,有賴於讓勞工更有能力和資本家協商,以建構一個屬於全球化時代的新社會契約。二次戰後的西歐和北歐國家,就是因為他們的經濟更開放,更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所以要建構更堅強的社會安全網。

對人力資本的公共投資和財富與風險的重分配,兩者都是戰後歐洲社會民主的政策主軸。美國保守派今日開始願意積極擁抱對教育的公共投資,但對於社會平等仍然缺乏根本性的承諾:在當前這場工會法的修法戰役中,兩黨依然存在巨大鴻溝,布希更揚言一旦參院通過這個法案他將會予以否決。而共和民主兩黨同樣的盲點是,他們還沒有面對一個讓美國不平等比歐洲更嚴重的核心問題:重分配政策以及稅制改革。

但無論如何,自由市場天堂的美國已經開始對社會平等的結構性改革進行熾熱的辯論了。面對台灣同樣日益嚴重的社會不平等,諸位天王們在凝視凱達格蘭大道時,準備好了開始思考問題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