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王長安/資深影評人(台北市)】 2007.03.19 04:10 am


最近幾則關於國片的報導令人感觸良多:一是電影學者焦雄屏女士,大聲呼籲政府要加速輔導拍攝國際大片,不要讓國片還停留在手工業製作困境。二是金馬獎執委會決定,公開徵求企業經營管理的專業CEO。再者由郭台銘投資、結合台港大陸影人拍攝的「白銀帝國」終於殺青。還有觀眾反映,有線電影台播放的國片,百分之九十五重播。

這些訊息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終於有有心人士改變觀念,科技業也有人開始投資國片;憂的是政府一直強調要振興國片,到如今還無具體方案,連蔡明亮導演都為了票房及「黑眼圈」的分級走遍各大學及鬧區沿街售票;電影手工業土法煉鋼,政府輔導電影單位難道不感到慚愧嗎?

筆者熟識的影評人、電影學者、導演都不再發表言論,因為他們已完全失望,政府忙著「正名」、拆牆、政治互鬥,有誰關心國片?國片輔導金寥寥無幾,而影視科技又是如此耗資,如何讓有心導演拍出國際大片?剛在柏林影展獲得大獎的「刺青」導演周美玲居然負債拍片,有關單位在那裡?

國片與國際斷層多年,技術層面及藝術層面嚴重缺血。我們缺乏類型,沒有明星,編劇故事缺乏創意,如何喚回觀眾?國片在市場早已式微,多年來有心人士提出各項建議,但國片還是在原地踏步,我們不能只靠蔡明亮或侯孝賢在國際上單打獨鬥。

國片須要團隊創作、現代企業行銷管理、國際市場評估,建立現代化的片場制度及明星制度。想想如此多的有線電視台拍戲劇節目,還在用軌道拍推軌鏡頭,還在用小發財車運送燈光服裝及作為簡易化妝間;我們的電腦、手機、液晶面板都是國際先進品牌,而我們的影視文化還停留在家庭手工業,不知讓多少外國人士感到驚訝。

每當影視傳播系將畢業學生問我以後何去何從,我只能無言以對。這是國家教育的損失,也是我國邁向數位時代的諷刺,一個沒有遠見及缺乏計劃的電影政策是國片最可悲的現實。

【2007/03/19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