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大前研一/文 呂美女/譯】

2006年日本首席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拋下震撼彈,預告中產階級快速消失、貧富差距拉大的M型社會已經到來。

如何在M型社會求生?大前研一在本月底中譯上市的新書《即戰力》(天下雜誌出版)給了解答:三十歲掌握即戰力,就是人生成功的關鍵!即戰力包括語學力、財務力、問題解決力,擁有三項能力的人,即使被丟在陌生的新環境裡,也能洞見未來趨勢,找出正確的成功之道。《讀書人》搶先選刊《即戰力》精華,看大前研一為M型社會「最適者生存」提出積極建言。(編者)

1985年,微軟推出Window 1.0電腦軟體,掀引出1990年代的網路旋風。光看全球IT化和網路的普及程度,就會發現世界經濟已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所謂舊大陸經濟主要是基於實體經濟成立,新大陸經濟加入了「無國界經濟」、「網路經濟」和「倍率經濟」等新變數。

所謂「無國界經濟」,主要是指資金和資訊、勞動力在全球流動自如,已經沒有國界。世界資金還是自然流向利息高的地區;工場則自然集中在工資低廉的中國大陸。接著是網路經濟的發展:無法捕捉到這種感覺的企業,無論在舊大陸經濟時代多麼興盛,也會像日本淘兒唱片和拍立得一樣,遭到淘汰的命運。最後提到倍率經濟,與其將錢交給什麼也不做,也沒有利息的銀行,不如投資在股市增值還比較正常。

【即戰力】必備三法寶

二十一世紀是人才導向的時代,決定國家競爭力的是國內具有多少能和世界競爭的專業人才。想要立即擁有專業即戰力,有一個重點不能忽略:別為了學習將來用不著的東西,眼睜睜看時間浪費。就算你能模仿看來很能幹的前輩,學習和顧客周旋,在企業內構築自己的人脈;有一天企業遭外資併購,新上任的美國上司問:「你能用英語洽談業務嗎?」除非能不假思索回答「是」,否則當事人的前途可能就此完了。

即戰力的終極定義就是:即使將你放在全新的環境,也能夠冷靜透視環境的本質,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長年以來我一直強調:語學力、財務力和問題解決力是要成為專業人才,首先得拿到的三種法寶。

語學力:一口流利英語 輕鬆立足無國界經濟圈

我說的語學力,直接道破就是「英文」。隨著戰後美國經濟力的擴增,英語順理成章成了「有賺頭」的語言。

最值得一提的亞洲英語大國還是印度。幾乎生意人都操著一口流利英語,印度無非是希望早日成為歐美企業的後援據點,負責開發軟體業務和客服中心的工作。引人注目的是,印度最近幾年醫療服務的大躍進;印度的手術費用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他們用英語。醫院對外強調:心導管手術成功率達九十九‧七%。因此現在由美國前往印度的醫療旅遊團不絕於途。原來貧窮不得不將人力輸出的印度,現在靠著語學力在服務業,奪走各國的白領工作。

到底如何才能學到「可以用的英語」呢?重點就在徹底訓練自己的「英語耳」,也就是英語聽力。鍛練英語耳最有效方法就是,讓類似CNN一般的電視新聞節目整天在身邊放著,在胡亂聽之中,讓自己的腦子和耳朵習慣英語的速度和語調。不知不覺耳朵就會習慣聽英語,也抓得住其中的涵意。接下來是將聽到的英語直接重複念出來,這是鍛練「英語口」(說話能力)的方法。

財務力:積極投資晉身經營高手

最近日本政府宣稱「要將開始發放年金的年齡提高為七十歲」,終於讓日本人明白政府根本未曾認真考慮過國民生活。不但年金變得靠不住,連屬於國民的一千四百億日圓的金融資產,長此下去也會被政府用來償還國債。日本政府正在虎視眈眈盤算最佳時機和如何用掉國民的血汗錢。

討厭這樣的結果,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練就財務力,靠自己的力量保護財產。1980年代雷根政權之後,美國人開始努力研究資產的運用;不只是六十歲的老人,連三十歲的壯年也開始對退休年金投以最大關注。

凡是投資皆有風險。對股市毫不瞭解的生手抱著錢進證券公司,或在電腦前面打打鍵盤,想讓本金自動變成十倍、二十倍,這樣的夢想都別想。

股市投資的大前提就是,世界上並沒有全球通用的勝利方程式。但是,如果因為害怕而觀望不前,永遠也學不會!我想唯有先透過模仿,在電腦前面叫幾次「哇 !賺到了!賠本了!」才能練就一點實力。重點是別讓自己一失敗就站不起來,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因此不妨由小額、分散的投資開始。對那些無論如何也不能忍受風險的人,我只能說,別想成為專業了,除了殉國、和日本這個國家一起自殺之外,別無他法。

問題解決力:訓練邏輯思考,成為企業最需要的人才

最後一種神器就是「問題解決力」。事實上具有優異的問題解決能力就是具有即戰力,這樣的人才走到哪裡都會被企業以禮相迎。原因很簡單,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欠缺解決問題的人才。

二十一世紀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日本白領階級遇到問題,如果是像學校一樣有標準答案,他們就能順利解題;因此不論遇到任何種類的問題,都是根據過去的成功體驗,盡可能找出答案,如果解決不了,接下來就是任憑直覺行事。令人感到恐怖的是,日本很多企業的重大決策和國策問題,都是依憑「直覺」在做決定。

解決問題的首要步驟應該是先自問:「問題出在哪裡?」「什麼才是問題?」由感受到問題的存在開始,再進一步探討問題的本質,這種不斷自問的「質疑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緊接著是就「為何會發生問題」去探究原因,並且建立「如果這樣或那樣做的話是否可以排除原因」的假設,最重要的是能否就「為何發生」這個疑問,成立「如果這樣做的話或許會變成……」的假設。

成立假設之後,接著就是檢證假設是否正確。如果假設並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就應該修正想法再成立新的假設。有時實行新的假設時,可能產生新的問題;這樣一來就再探討新問題的原因,再設立能消除原因的假設。總之,面對問題時,並不需要立刻探究是否知道答案,只要能依這個流程去解決問題,就具有問題解決力。

由於二十一世紀面臨的是看不見的新大陸,無論你抱著再多的舊知識、到處找人諮詢,也不見得能找到正確的進路。真正能成功的人,是即便不循著前例,也能靠自問自答找到答案的人。因此企業能否殘存,就看能否找來這樣的人並且將領導的重責交付給他。

【2007/03/18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