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7.04.07 
有好政策 才能自律
馮建三

TVBS「代表」九家電視頻道,惹了禍,但可能衍生當事人未曾料到的好結果。關鍵就在於,劉瑞華與李靖雅教授的文章,能否帶動深刻的討論。李說,「媒體自律是開玩笑」,劉說「媒體管制更好笑」。這篇短文想要呼應,表明「媒體政策」可以「鼓勵媒體自律」;或者,更精確地說,沒有合宜的媒體政策,媒體就無法穩定地積累最佳的自律行為,消極而言,作姦犯科要少些,積極來說,要能揚善發惡。

李劉談美國,這裡談歐洲的德法英,通過三國的比較,希望道理會清楚一些。有項跨國的調查顯示,德國人認為,其報紙與電視的報導,「完全或大致吻合」真相的比例,分別是七○%與七四%;法國是四七%與四九%;英國是四八%與八五%。

這些數字有什麼意義?德國人最信任媒體,法國人最不信任,英國人對報紙與電視的信賴,落差將近四○%。怎麼解釋?一是人的因素。德國人輕信,法國人寡信,英國人有時輕信、有時寡信。這個解釋也許討好也有趣,說不定也有一點真實,但假使要更科學,就得追問,英國人的「有時」,能否客觀決定?

可以,答案出在英國的報紙市場與電視市場,結構差異巨大。英國報紙的階級色彩、保守性格,以及狗仔隊挖人隱私等作風,舉世知名,這個現象對應於英國欠缺積極的報紙政策,至少沒有南歐與北歐公費介入報紙的作法。英國廣電協會(BBC)是全球第一個公共廣電機構,缺點雖在,但營運績效秀異,監督私權力生猛,對於政府失責,同樣不假辭色。英國的電視政策不只創設BBC,英國雖然在歐洲最早引進私人電視(ITV),卻對其廣告收益,有最嚴格的規範,除了課徵公司稅,還加收特許稅捐,一九八二年底第二家播放廣告的電視台第四頻道(C4)升空後,C4只提預算,廣告由ITV統包。這個設計在一九九九年被打破,但ITV的稅捐要到二○一○年才取消,二○○三年交了一百多億臺幣。

英國的電視政策,台灣無法照搬,但德法英的比較,明確讓我們看出,創設自律空間,必須創設合適的電視政策。我們的困難是,行政與立法權的怠惰、媒體人與傳播教育很少觸及這些課題、閱聽人集體覺醒的力量不夠強,於是社會受害、民主蒙塵。這些難處環環相扣,請行政院率先以國人的電視權為念,請新聞局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好好合作,端正視聽,無須快速,只可步步為營,以政策導電視入正軌。

(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