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7.04.09 
「春天吶喊」 已成墾丁的人文資產
中時社論

這幾天的假期,當北台灣持續彌漫在天王間纏鬥的硝煙之際,數以萬計的年輕族群從全台各地,甚至從海外集體湧向屏東墾丁,為的就是不想在年度的音樂祭典「春天吶喊」中缺席。因而儘管春雨綿綿、幅員不大的墾丁幾乎塞到爆,也完全澆不熄這群樂迷的熱情。同樣的,儘管大麻、毐品新聞的陰影不斷,但誰都看得出,這場年度的「春之祭典」,已經成為墾丁這個小鎮的註記標誌之一了。

講起來,這場「春天吶喊」的緣起還真有些傳奇。十六年前一兩位定居台灣又喜歡音樂的美國人,看上墾丁的碧海藍天,於是選在四月天的季節裡呼朋引伴,找來幾個獨立樂團聚集在一塊表演,由於效果不錯,於是決定每年都舉辦一次,「春天吶喊」就這麼誕生了。幾年下來,從開始的二十幾個團,到今年多達五百多個團報名,兩百多個團獲准表演的情況看來,這場盛會在台灣新世代搖滾樂迷的心目中,已經和貢寮的夏季海洋音樂祭一樣,都是年度的朝聖之地了。

在搖滾音樂史中,大型戶外音樂演唱會少說也有近四十多年的歷史了,最為樂迷所傳誦的是一九六九年在美國的胡士托(Woodstock)音樂節,這場影響巨大的搖滾音樂盛會,當時在現場聚集超過了五十萬人,所有參加的年輕樂迷集結在雨後泥濘的場地上,連續三天三夜如朝聖般地聆聽著頌揚愛與和平的搖滾歌曲。至此以後大型戶外音樂演唱會就成了搖滾樂迷共同的想望,從一九七○年代以後,不論是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到日本、韓國等地,都有規模大小不等的搖滾音樂祭,以美國紐約為例,每年夏季固定都有夏日舞台(Summer Stage),秋天則有由美國最大廣播媒體集團CMJ所舉辦為期一周的「音樂馬拉松」(Music Marathon),一連五天在超過五十個場地舉辦超過千組藝人與樂團的演唱;再以日本為例,每年的七月到九月在東京與大阪都會舉行大型演唱會,著名如富士音樂祭(Fuji Rock)、音速盛夏音樂會(Summer Sonic)等,而不論是紐約或東京的年度音樂祭,不僅動輒就聚集數十萬人,更已是全球搖滾樂迷組團觀光的勝地了。這種魅力或許可以解釋這次墾丁的「春天吶喊」與貢寮音樂祭為什麼每回都能聚集那麼多人了。

大型戶外音樂會的青年次文化性質,當然也注定了它與主流文化間的緊張關係。官方每年撥出大筆預算支持各地方政府舉辦各種盛會與年度嘉年華,但「春天吶喊」的舉辦卻與官方的規畫無涉,官方與這場盛會主要的兩個關係就是交通疏導與查緝毐品。同樣的部分在地的文史工作者,也認為這批不請自來的外來音樂朝聖者,已經破壞了墾丁原有的地方特色。如今漫步墾丁街頭,小鎮風貌幾與鄰近東南亞度假勝地無異,置身其中已彷如身處異國,如今再加上「春天吶喊」的定期舉行,在地的墾丁風味早已不復存,很少人還會留神鄰近恆春所吟唱過的民謠古調,此情此景會令文史工作者唏噓,並不令人意外。

然而,換個角度說,何妨用一個更多元的角度來看待這場盛典呢?從十六年前一場四月天的呼朋引伴,發展成今天這般盛大規模音樂盛會,豈僅是偶然的?它說明儘管在唱片業已經面臨不景氣的景況下,依舊有不少新世代義無反顧地投入音樂創作,並期盼組團唱出自己的心聲;而不論是透過口耳相傳或是網路召喚,各方蜂湧擠入墾丁的年輕樂迷更不難看出,這場盛會就是屬於他們的慶典。相較於官方介入的跨年晚會,這些大型演唱會擁有更強勁的生命力!當然,商業力正在介入,但那也只能是錦上添花。沒錯,大麻與毐品的陰影也老是揮之不去 ,但這一切都不能否定這場音樂祭典的盛況。

搖滾文化或許是全球化的象徵之一,墾丁「春天吶喊」也許複製了某時某地的大型演唱會的模式,但它畢竟已經讓墾丁成為與全球搖滾文化對話的重鎮之一,它每年所記錄的盛況,不論是參加的樂團,創作的歌曲,參與的人數等,不僅僅是會書寫進台灣的搖滾音樂史,也終將會讓墾丁成為南台灣另類人文風貌的一部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