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5  中國時報 

陳穎青(作者為老貓學出版網站站長)
歲末回探今年的台灣出版業,再也沒辦法倣狄更斯說,今年是最好的年頭,也是最壞的年頭了。因為今年諸事皆壞,業界可能創下近二十年來產業最大的衰退。筆者熟識的大小業者,除了時報、圓神等幾家擁有超級暢銷書的出版社以外,大部分都以赤字見收。

    不只出版端如此,導火線其實在書店端。今年有有多起傳統書店關門的消息,即使是大型連鎖書店,扣掉新開點的營收,平均單店營收也是下滑。

    當然首當其衝的怪罪對象,當推台灣政經大環境導致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衰退問題,不過這非本文所能討論,以下討論幾個今年浮現的重要議題,以做為台灣出版產業關切者的參考。

 

    一、簡體書進口無礙,文化紙壁壘將築。簡體字圖書進口量近三年來從每年十六萬冊,數十倍攀升到三百萬冊。雖然在零售終端產值上,比重不大(據估計不足整體市場的二%),但是由於簡體書低單價的特性,相對來說,以冊數計算的市占率將超過整體市場的五%。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嚴重,但是換算一下,差不多等於台灣書市今年一下子擠進了三個天下文化,或十個貓頭鷹出版社規模的競爭者。市場的競爭壓力可謂空前。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因為簡體書主要消費客層集中在學術文化圈內,假設這個市場占台灣零售市場的十至十五%,這將意味著,台灣學術圈有四○至五○%的中文圖書需求,已轉由簡體字圖書所供應。而台灣文化政策則放任造紙業,針對海外進口的低價印刷用紙,提起反傾銷稅的建議,使本地出版業者面臨雙重夾殺的困境。

    二、數位出版今年仍然是無所作為的一年。儘管今年有許多廠商推出了電子書、銷售平台、數位化方案,行政院各部會也在兩造兆雙星政策下,對數位內容大力投資,養活了眾多專案團隊。但是今年照例跟往年一樣,數位出版對大眾市場依然沒有任何影響力。如同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英文書名(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所示,今年依舊是數位出版無關宏旨的一年。

    然而典範轉移的過程卻在這種氣候下,毫不留情地推移。我們眼看著年輕世代投注巨量的時間消耗在網路上,許多不同產業的調查均顯示青少年每日上網的時間甚至已經超過看電視的時間,更別提相對來說更沒有吸引力的閱讀時間了。

    讀書率日漸衰退,紙張書面臨的不只是缺少數位化方案的問題,而更為麻煩的是閱讀行為模式典範轉移的問題。當新生代全部在網路上討生活,紙張書將會發現,我們沒有任何競爭對手來爭奪市場,而是市場隨著新生代成為主流而自動消失。

    數位閱讀或數位內容的研發或投資模式,應該到了需要改弦易轍,重新檢討的時候了。不然每年花費龐大的國家資源,卻沒有對產業或消費市場造成實質影響,這實在是比有形的「蚊子館」更可怕的浪費。

    三、正體(繁體)字VS.簡化字。上半年一場烏龍的聯合國即將取消繁體字登載文書的消息,刺激了臺灣人敏感的神經細;但這一場烏龍也讓統獨光譜的兩端,難得地出現了共同交集。我們對台灣所繼承的華文文化遺產,到底應該珍惜還是拋棄,現在總算有了共識。

    傳統漢字不只是我們日常生活溝通工具,也是彰顯台灣特色,提升台灣主體性,包容統獨雙方,且具有文化戰略高度的文化財。台灣活力充沛的自由出版業,結合正體漢字的出版成就,可謂推升台灣文化國力的重要指標,值得我們用文化戰略的角度認真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