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      用字淺詞

(1)    文中使用了許多「巨大的形容描繪」,像是第六、七頁的「複雜」、「糾結難理」,是不是會造成讀者閱讀的障礙?

(2)    有必要花那麼多心力在創造新的辭彙嗎?像是「確構」、「策施史略」、「離構」,若是以前已經有通用的辭彙,有需要再創新的辭彙嗎?在學術對話上也會比較容易產生困難。

【建議】可以選用已經有共用的辭彙,不必花太多心力在創造詞彙上頭。

 

 

2.      研究者的定位

這問題在提proposal的時候有提過了,還是覺得這研究是以「研究者」,就是「你」為中心,像是在第四章介紹每個人的背景的時候,都會提到那些人是怎麼認識你的,這會不會有問題?我知道這研究主要是由你所寫,像是「研究協作者」,為甚麼要用這個詞彙?用意又在哪?

 

 

3.      思想檢查?

第四章寫得實在太少了,蒐集到的資料大多都是放在第四章討論,而且都是經過你的篩選,是不是有「思想檢查」之嫌?好像沒有「原汁原味」的資料。

【建議】在分析的時候,可以呈現對話的脈絡,讓讀者知道是甚麼樣的情況下,他說了這樣的話。

 

 

4.      分析推論

在第四章的推論上,推論上不足,分析得太快,很快就說他們有「憎女情結」,推論太薄弱了,分析也應該更細膩。還有,是「情節」還是「情結」?

 

 

5.      研究方法

(1)    研究方法與理論選用你覺得有一貫性嗎?

(2)    在第一章有提到用「敘說探究」,可是有用到「敘說探究」的分析策略嗎?這篇研究好像沒有到達「民族誌」的標準,所以算是符合「敘說探究」的標準嗎?

【建議】若是沒有辦法符合「敘說探究」的要求,可以直接採用「訪談法」即可。

6.      文獻探討

研究裡頭有提到一些「精神分析」術語,可是文獻裡頭好像只有提到一句Chodorow,然後就沒有了,是不是略顯太少?

 

 

7.      格式排版

(1)    有些文獻我很感興趣,但是要找的時候,不好找,因為分類太細了,還得先知道是專書、期刊還是雜誌,格式是不是直接參照所上規定的格式呢?

(2)    研究裡頭,後頭的quotation的引述格式,為甚麼要用「改寫自」?只要引述,都是改寫啊,如果是照上頭的文句,應該要citation

 

 

8.      適切問題

研究有提到很多典範,也一直在提醒我你是用甚麼甚麼典範與立場,這些適切嗎?

 

 

9.      不夠深入

(1)    理論選用適切與否的問題之外,還有關於運用理論的深度問題,像是符號學,你提了很多,但是沒有符號學的分析,基本的符徵、符旨都沒有提,這算是符號學研究嗎?還有,符號學主要是研究「文本」,這個研究的「文本」在哪裡呢?

感覺提了很多的理論,可是都被「腰斬」,都做一半,沒有深入發展。




疑惑與回應

        

        很多提問與建議讓我覺得受益良多,也了解到某些理論使用與方法選用,需要更詳細斟酌,並且衡量自身能否達到,主要是能夠「平實」的呈現,不需要築高樓,而造成眼高手低的情況。很感謝老師在這部分提供很多實際的例子與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關於老師的提醒與質疑,在答辯當下盡可能提出我的說法,相互討論與確認之後,相當贊同老師的建議與提醒,不過某些問題我還是相當疑惑,或許是我個人學術涵養不足,或許會不會是性別所學生的共同疑惑,所以我事後再做短暫的思考之後,想要再請教老師,也希望老師不吝回覆,感謝!

 

 

1.      理論與研究方法選用上的一貫性

(1)    這問題是不是得扣緊研究典範來看呢?

(2)    大多理論僅能處理與解釋某層面的問題,如此還是得保有「一貫性」?

(3)    關於「一貫性」的定義與其重要性。

(4)    會提這問題,是因為藍佩嘉老師與畢恆達老師針對這議題討論過,有不同的看法,會不會也表示學術界對此也有所爭辯?

2.      敘說探究的分析策略

關於「敘說探究」我參考的是蔡敏玲翻譯的《敘說研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一廖世德的《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一書蔡麗華的〈敘試探究探討〉一文,我再次翻閱,沒有提到關於分析策略或是架構,其他相關的書籍,多以「治療」角度與「文學」取向切入,一來是能力的問題,二來我不想將研究參與者「病理化」,總言,顯然是閱讀的資料不足,能否請老師建議讀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oveman 的頭像
    Doveman

    。Doveman Bulletin。mix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