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是「男性研究」?】
性別研究從女性主義各個流派發響,以不同流派為執行準則、進行反省,因應不同議題與時期推進,近年來則開始從「男性研究」領域著手,試圖將性別平等可能的策略擴展至不同的層面。

【從瑜伽成為社會現象談起:看到性別】
近幾年來「瑜伽熱」持續增溫不退,像是電視媒體與平面媒體的報導以及網路開設關於瑜伽的教學、討論網站,還有瑜伽課程不斷增設,這些現象概略可以略見一斑,加上「健康養生論述」的推波助瀾,讓「瑜伽風潮」不斷發熱。「瑜伽熱潮」成為世界最流行的健康新風潮,同時也席捲台灣,然而台灣男性卻在這場全球性的「瑜伽狂潮」中缺了席(陳怡萍,2004:265-267)。筆者本身所觀察與訪談的結果發現:該項運動的參與對象主要是以女性為主,經過文獻蒐集與閱讀之後,發現相關出版品多以女性為封面或是示範者 ,在性別與運動分類上,也被劃分為女性運動 ,這讓研究者始探求其中原因。

【研究者位置】
就之前文獻所及,筆者因為本身有接觸瑜伽的經驗,經驗當中瑜伽老師問我身為男生怎麼會想來學瑜伽之後,才開始注意到全班只有我一位「生理男性」,因此我開始想探究其中包裹著甚麼樣的性別現象?
一開始我先蒐集關於「瑜伽」的書籍、報導與雜誌,並且報名「男仕瑜伽」課程以及進入加州健身房參與瑜伽課程。前者是屬於文本的部分,後者則是屬於田野觀察,文獻一開始所探討的資料與分析屬於前者,筆者經過資料閱讀並進行分析之後發現:文本所呈現瑜伽的內容以「女性」為主,像是標題、示範動作、報導內容等。至於田野觀察部分,筆者期以焦點團體與深入訪談資料一同呈現與討論。


【文獻理疏與感受問題】
瑜伽」成為時尚運動與社會現象,當中倡導著健康論述,但是為甚麼以女性為多呢?接著,研究者為了更深的了解「運動-社會-文化」的關聯,開始蒐集關於「運動社會學」的文獻,才發現國內外有關運動社會學的討論多以「競爭型運動」為主,然而現實生活的運動不單指「競爭型運動」,還有「非競爭型運動」以及兩者之間無法歸類的地帶,此類研究大多的對象多以男性為主,國外研究進一步指出:競爭型運動是型塑霸權男性氣概的過程,因此筆者開始思考其中是否有鬆動的可能?過往的運動社會學探求的是競爭型運動或是其中的弊端,那若將焦點著重於「非競爭型運動」的探討,結果又是如何?是否可以找出鬆動霸權男性氣概的細縫呢?
筆者開始蒐集並閱讀關於「運動社會學」的資料之後發現:「運動社會學」主要探討與分析的「運動」多以「競爭型運動」為主,而國內關於平面媒體對於「運動」的報導項目也以此為最大宗,有趣的是其中性別比例也以「男性」為主角(李慈梅,1993),筆者認為「運動社會學」本身是父權制度下的產物,忽略女性,或是將女性視為配角的狀況屢見不鮮,因而筆者更進一步的蒐集與整理關於「性別與運動」相關的文章與研究發現:「運動」領域之中,男性是受到鼓勵與支持,並藉此培養與建構「霸權男性氣概」,男性藉此排斥、貶低女性以達到擁有「權力」的一方,筆者也試圖陳述關於「霸權男性氣概」的內涵,以及其與「運動參與」的關係。
行筆至此,再到最起始所談的「瑜伽」。就文獻所言:男性藉由「競爭型運動」培養且建構「霸權男性氣概」,而男性氣概(masculinities)是多數且多元的型態,筆者欲尋求另類的男性氣概。
就文獻與資料整理與分析結果發現:發現「競爭型運動-男性氣概」的關係相互糾結餅且相互滋養、茁壯,因而研究者想藉由參與瑜伽的男性為主要研究參與者,探討男性選擇「非競爭型運動」背後的動機與改變,企圖呈現與尋找鬆動「霸權男性氣概」的可能。
經過文獻探討與分析爬疏之後,本研究的問題意識如下:
1. 受訪者運動參與經驗與「性別化」是否有關係?如果有,其相互作用為何?受訪者參與瑜珈的動機與背景為何?
2. .當他人得知其參與瑜珈(非男性主流運動)的反應是甚麼?是否因此形成「非霸權男性氣概」的可能?或是有甚麼樣的改變?是否有鬆動「霸權男性氣概」的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