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著名學者余秋雨不久前在香港演講,主題是「文化長河中的台灣」,曾經認為台灣文化有著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光芒的他,卻在這個演講中感慨,台灣文化能量正被巨大的政治力給吸納走了,在台灣,文化愈來愈不重要,甚且有成為政治工具的危險;余秋雨說自己最近幾次訪台,這種感受讓他非常不安。
同樣的憂慮在台灣本土藝術家的感受裡當然更強,向來對政治議題發言謹慎的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最近也對台灣文化前景表達了悲觀,他透露大陸方面邀請他去創辦雲門三團,雖然他已經拒絕,但內心卻又忍不住憂慮,中國大陸市場大,足以讓雲門天天有表演機會,而當地政府部門又如此積極爭取,是否有一天,連雲門也不得不踏上大陸的土地呢?
如今大陸對許多表演工作者而言已不再只是一個附加的、額外的、無魚蝦也好的市場,新生代藝人或者表演工作者,若沒在大陸闖出點什麼,那可能是一種落伍、沒行情的象徵;此外,當紅藝人包括周杰倫、蔡依林、S.H.E 、張韶涵、潘瑋柏等,全在中國成了廠商代言新寵,甚至連新加坡的孫燕姿和林俊傑也因在台灣走紅,同樣受到大陸廠商青睞。他們承認,如今在大陸代言機會多、價碼高,比在台灣還好賺;其他文化領域也有類似的狀況,如現任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的陳宏寬以及在西安音樂學院執教的指揮張培豫等,都是台灣音樂人,即使沒有直接赴大陸執教,也有愈來愈多古典音樂人將大陸視為重要的表演選擇;古典音樂界因之喟嘆,十年前,台灣還是大陸音樂人嚮往的地方,如今風水輪流轉,中國大陸卻成了許多台灣音樂人心中的夢土,因為那裡提供更多的機會。
連陸委會都注意到這個現象,特別在今年五月出刊的工作簡報裡,以頭條方式強調「中國大陸軟實力大增」的現象,所謂的軟實力即包括文化力。台灣文化的問題當然不只是來自於中國大陸近年來的蓬勃興起所引發的所謂「文化磁吸效應」,而是來自於一種更深更廣的失落與迷惘感,這種感覺不單單是因為台灣文化市場呈現下滑趨勢,更是因為文化界找不到辦法對抗或者扭轉這樣的趨勢,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來自於政府對文化的忽視或者誤用。
如今全世界政府都體會到「文化是個好生意」,因而無不全力發展文化產業,但台灣的執政當局卻還停留「文化是個好美容」的層級裡,把文化活動、建築當作是政績的化妝品、把文化資源當作是綁樁的工具,結果不但出現一堆大而無用的蚊子館、更弄出五花八門的文化節祭;許多活動熱鬧一過,不只沒有創造出什麼文化的傳承與累積,反倒留下不少無從累積的軟硬體施設,以及對文化人心智與創意的不當扭曲,有些文化人在政治酬庸中漸漸迷失自我、失去原創力,有些則在分不到一杯羹的失望中出走,一種形式上、品質上乃至於數量上的文化貧血症,就這麼在台灣蔓延開來了。
難怪包括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林谷芳與林懷民等文化人心裡都在發急: 台灣電影已經沒有了,畫廊正逐漸搬到中國大陸,出版市場也在萎縮中 ……整個文化界不只擔心市場不見了,更重要的是瀰漫著一種深層的失落與茫然,不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裡走;另一方面則是台灣整個沉溺在政治大狂熱裡,好像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可以轉移社會集體的關注力與行動力,再加上更嚴重的,政府好像從來沒有把文化當一回事,既沒有長期的文化政策、也缺乏對文化生命力的尊重。當文化人必須忙於讓自己具備足夠的政治身價、當文化活動成為當局包裝政績的行銷工具,台灣的文化哪裡還有明天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