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國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文學作品從莎士比亞的羅蜜歐與茱麗葉到J.K.羅琳的哈利波特,著名的樂團從披頭四到辣妹,流行時尚的風潮從Burberry到英式嬉皮搖滾,至今倫敦仍然是全球觀光的重鎮之一。 英國早在1970年代便面臨產業轉型,在倫敦幾乎看不到實質的工業與產業,但倫敦仍是全歐洲最富有的都市,全歐洲的金融與文化重鎮。它的繁榮是如何支撐起來的? 21世紀競爭利器 許多人認為是金融服務業與跨國集團總部造就這一切,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倫敦的創意、文化與教育的產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無數的觀光客、流行品牌、藝術家、留學生,被英國創意文化所吸引,到這裡消費、生產與行銷。因此英國政府把創意產業訂為重點發展產業,做為挑戰21世紀全球競爭的利器,企圖讓倫敦不只是全球的金融中心,更是創意與文化的中心。 根據2006年英國國立科技與藝術基金會(NESTA)報告指出:創意產業在全球市場價值中,自2000到2005年,從8,310億美元增加到1.3兆美元;另一方面,文化媒體運動部(DCMS)2003年的統計報告指出,創意產業占英國淨附加價值(GVA)的8%,大約有56.5億英鎊。發展創意產業似乎成為全球面對傳統生產模式的轉型和產業創新的唯一解藥。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對創意產業的闡述,非只針對文化與設計業,創意產業被廣泛定義在各種產業、學科教育與生活文化。 其發展策略,主要是由文化媒體運動部(DCMS)領導跨部會的合作方式,針對貿易和教育等多項議題,研商並擬定策略。與DCMS合作的相關部會,包含貿易工業部、教育部、財政部門、專利局、英格蘭藝術委員會、英國文化協會、國立科技與藝術基金會(NESTA)等。即將於2007年初公布「創意經濟計畫」(The Creative Economy Programme),是由各部會共同擬定提升創意經濟生產力的實質策略。 從生活文化扎根 要永續經營創意產業,除了要有遠見的政策,更需要有創意的國民生活文化。如同英國首相布萊爾於2001年在「文化和創造力綠皮書」中強調:英國政府在未來的十年,要從所有的兒童青少年、藝術家與創意工作者做起,使他們免於過去極度官僚體制的限制,讓他們能自由的發展創意潛力與才能。 例如倫敦交響樂團(LSO)會派駐學生音樂大使於倫敦各學院,或是選拔市民音樂大使,定期提供限額特價票,由學生和市民音樂大使協助促銷推廣其演奏活動,讓更多民眾都有機會到Barbican音樂廳欣賞LSO古典音樂的表演。LSO還鼓勵年輕作曲家創作,將多元音樂元素加入古典樂,例如非洲鼓與小提琴的結合演奏,或是爵士樂與古典樂的結合,獲選者的作品還可以成為LSO的演奏曲目以及CD出版。 另一方面,倫敦多數的美術館博物館,都是免費參觀的,並提供一些互動資源、workshops、研討會鼓勵民眾創意思考與學習,讓文化創意深入扎根民間生活。(作者是倫敦大學Goldsmiths College博士研究生,shuyi.chiu@googlemail.com) 【2007/01/20 經濟日報】 |
- Jan 23 Tue 2007 09:53
藝言堂》倫敦創意產業發展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