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12.08  中國時報 

韋伯韜、廖健伯

這六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率每下愈況,失業率卻步步高升,不論每人所得與出口金額,均淪為四小龍之末。見證台灣繁華落盡的直接事例,蓋為人才外流、企業出走。分析人才、資金外流的論述很多,本文的重點放在執政者對特定人士與企業的高度敵意為因。這種敵意來源複雜,於今為烈。

    目前上百萬人滯留大陸,三千億美元之資金投資於彼,多數企業用各種方式出走。中芯的張汝京被迫放棄國籍,聯電的正、副董事長被起訴,聯測併入新加坡UTC,日月光則選擇出售給凱雷集團,旺旺減資至幾乎零蛋,光寶減資三十%,瑞昱減資五十%,瑞智的董事長被通緝。今年在台灣上市家數為個位數,在香港上市則有台商三十七家,進行明年上市的更已有五十二家。類似名單,族繁不及備載。

    主計處公布今年經濟狀況,成長率四.三九%中,民間消費僅成長一.五%,對成長率只貢獻○.八六%,民間投資貢獻○.一%,公共支出更是負貢獻(負○.二○%),消費力下降了,投資明顯下滑。而經濟成長率來自國外部分高達三.三%,占到七十五%,這幾年都是如此高,主要落在中國大陸,偏偏這是執政者敵意最深的地方。那麼,如果人家也拿敵意故意回報一下,不要說動刀動槍,只要在進出口擋一擋,我們不就又回到經濟零成長的局面?

 

    投資環境持續惡化,企業被政府的鎖國政策推到懸崖邊上,實已走到生死存亡的關頭,被逼加速出走。日月光是台灣半導體封測產業的第一大廠,市值超過一千五百億,如今在台灣下市,從此變成「外商」,不但影響國內股市,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居全球龍頭的角色當然也是一大衝擊。

    相對於國內投資不振的現象,企業以出走為因應手段,或換國籍以外商身分出現,主要還是為迴避政府過多不必要的管制。其中又以企業投資大陸以百分之四十為上限,被視為政府逼業者束手待斃的致命枷鎖。業界為此向政府請命者不知凡幾,焦慮於全球布局時機不再的「燕子飛近又飛走了」的感嘆也不知多少回。

    現在跨黨派立法委員要聯手提案放寬投資大陸上限,可見此議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超藍越綠」的。但問題正出在這裡:仍有人不肯放棄將此一議題政治化的機會。大陸投資政策被執政當局綁架,從來無法回歸到經濟議題的層面就事論事。

    其實,如果愛台灣,怎麼會眼看本土企業換國籍而宣稱經濟前景樂觀?怎麼會一手堅持鎖國政策,卻又對海外私募基金非以長期經營為目的地收購本國企業樂觀其成?

    論者或以為這是政府政策不當,口是心非地變相允許企業出走。實則,政府其實阻擋不了,但可加諸種種困擾,干涉企業的營運,以致企業不得不作此選擇。企業走了,工作機會就走了,所得也走了。古人論為政,講究是恫瘝在抱,說把老百姓的痛苦,看作是自己的痛苦一般。如今雖不能及此境界,但至少不能對自己的人民懷抱敵意吧。

    (韋伯韜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金組召集人,廖健伯為中華公共財務協會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