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一則新聞,新聞內容大致是寫一名單親家庭的小孩因為母親「黏」得太緊而求助於法官。這名單親母親因為將所有的寄望與心理寄託在這個小孩身上,所以不斷地緊跟,這樣的狀況讓我不禁想起日昨一位朋友與我談論的議題有關。
這個朋友接到媽媽的電話,媽媽那頭像他哭訴想離婚的念頭,這個朋友相當理性的聽她說完,那端時而哽咽時而嚎啕,他當下情緒鎮定,或許可以說是來不及反應,掛完電話之後,他開始莫名焦慮了起來,為母親有「離婚」的念頭焦慮,擔心將來沒有人可以照顧母親。
我笑著回他:「你媽媽應該從以前到現在除了照顧自己之外,還得照顧爸爸跟你們吧?」他點了頭。在台灣,甚至許多非台灣地區,母親大多數一直被鑲於「照顧者」的形象,而且不斷地往「完美照顧者」邁進,婚姻生涯似乎被「照顧與料理」充斥,時而有「無以名狀」的不悅或是負面感受,卻還是無法具體形容,或是去思考與面對「婚姻的冷感」,或是「非理想婚姻」,此處所說的非理想婚姻是自己所認為的理想條件與標準,當然,這些理想還是根植於「社會文化」,但是心裡感知與社會文化是互動的,不然這位媽媽不會等我朋友已經工作了才決定要離婚,這其中相互磨合期間(心理感知與社會文化價值)與其中得掙扎,應該是千迴百折,尤其是媽媽與孩子提起「離婚」的念頭。
我告訴朋友說,中年離婚之後,媽媽會有更多的空間與時間,可以去做自己曾經想過或是計畫過的事情。記得曾經閱讀過一篇心理學研究顯示:有婚姻關係的女性比未有婚姻關係的女性壽命短,好吧,就當作是我安慰朋友的策略,因為研究都有遺缺或是不足之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