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民跟政府到底應保持怎樣的關係,是人類自有政府以來便存在的問題。古往今來,多
少大思想家、大政治家,莫不殫精竭慮,要參透這個問題。當今天台灣的國家元首被弊案
纏身,其親信要員也被質疑、羈押、起訴求刑,整個政府的清廉與誠信飽受質疑之際...

                                                                               
                                                                               
                                                                               
【文/馬凱(作者為《經濟日報》總主筆)】
人民跟政府到底應保持怎樣的關係,是人類自有政府以來便存在的問題。古往今來,多少
大思想家、大政治家,莫不殫精竭慮,要參透這個問題。當今天台灣的國家元首被弊案纏
身,其親信要員也被質疑、羈押、起訴求刑,整個政府的清廉與誠信飽受質疑之際,正是
我們思索這個問題的最佳環境。
                                                                               
封建傳統中的迷幻藥
                                                                               
在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對統治者與政府的偏見,以訛傳訛地幾千年流傳下來,成為文化中
重要的成分,人民內心深處牢不可拔的基本信息﹔諸如民以君為天,國無一日不可無君,
唯有聖君明王可拯斯民於水火等等。因此當一個威權統治者最後敵不過天命,鞠躬盡瘁之
後,萬千子民乃翹首企盼會再有一個英明偉大、親民愛民的領導者,帶領這個國家與全體
人民走上康莊大道。
                                                                               
然而這些良善的百姓終不免大失所望,因為事實與此恰巧相反。從古到今,史書斑斑記載
的那些聖君明王的豐功偉業,要人民以君為天、寄一切希望於聖君明王的那一套思想﹔其
實都是統治者為了鞏固其權位,甚至萬世一系的家族事業而編造出來的迷幻藥。不過不僅
中國兩千年一脈相承的封建王朝不遺餘力打造出這樣一套緊箍咒套在每個小民頭上﹔首先
創造民主政治的西方文化,甚至在其中最功利現實、斤斤計較的經濟學思想中,也不自覺
地宣揚這一套封建思想。
                                                                               
經濟學家也犯幼稚病
                                                                               
每個受過西方經濟學教育者必定熟知,在每一個經濟學家馳騁其思緒的經濟體制內,成員
之間如消費者、廠商、家庭、要素供應者互相爭逐己利,在力量的折衝、均衡下獲致全體
最大的利益;但其中總有些規則訂定與執行、利害衝突的仲裁、共同事務的處理等等問題
,非個別的逐利者可自行解決。這時候一切即委諸一個超然、客觀、全知、全能的政府來
負責,這個至公、至善、萬能的政府,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做錯誤的判斷,不會敷衍洩沓
,因此一切迎刃而解。
                                                                               
當最精悍機敏的經濟學家也將政府拱在頭頂、至誠膜拜,這個人世間還有誰敢不從?這是
發展逾200年,自詡為社會科學中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經濟學中,最大的一個黑洞,是經濟
學家怠惰最可怕的罪過;在30年前終於被經濟學家自己揭發,自己改正。
                                                                               
公共選擇學派揭開公務員的真相
                                                                               
從美國一個並不十分知名的學校濫觴,一、兩位名不見經傳的學者開始對政府內部的成員
進行經濟學的分析,而發展成一個主流思想———公共選擇學派。他們將政府官員作為凡
人這一面當做觀察的出發點,思索作為一個凡人,他們該如何行為抉擇,如何面對身負造
福人群、服務大眾的重任。結果發現,同樣一個凡人,當他身為政府官員時,損人以利己
的情況反而比他身處十里洋場時更加嚴重,嚴重百倍。
                                                                               
其故安在?每一個平凡的人自處於市場之中,努力牟取一身、一家的利益。但他不能獨善
其身,因為在一個專業分工的社會裡,他必須參與無數的交易,將自己所長賣給出價最高
者,再將自己所需,以最佳條件買回。可是,每一筆交易都必須買賣雙方同時得利,而且
若不能讓交易對手因而獲得最大利益,這一筆買賣就會被他人所橫奪。於是每一個追求自
己最大利益者,都必須竭盡所能令交易對方獲致最大利益。就是這樣的市場紀律,變成亞
當斯密所說的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每個人不斷努力為增進全體利益而行為。也正是這樣
的市場紀律,讓每個只知逐利的凡人,超凡入聖,努力為人群造福。
                                                                               
公務員不再能超凡入聖
                                                                               
當同樣一個人進入官府之後,懷抱著為人民犧牲奉獻的崇高理想,他又會如何行為?首先
,不管多麼偉大,他也要穿衣吃飯、養家活口;因此俸祿多少,升遷機會如何,必定常在
其念中。但他要如何做,才能多得俸祿、快速升遷?當他進入公務員的領域中,他已不需
再與人進行交易,有完全不同的另一套紀律,取代了市場紀律。因此,每當他想獲取某一
種利益時,他不再需要考慮交易對手是否因此而獲得最大利益。事實上當他要影響他人的
行為乃至利益時,他根本無需顧慮對方的意願,因為他有公權力在手,對方即使蒙受最大
的傷害,也只能俯首接受。當他給予對方利益恩惠時,他完全不能考慮對方回報的利益大
小,因為那是法所嚴禁的。因此他完全脫離了自願交易所構成的互利網,也完全不再讓自
己的利益與他人及全體的最大利益緊密連結。
                                                                               
當他手握生殺予奪大權,卻又不受市場紀律制約時,他對其他個人或群體的損害,不會導
致自身的損失,他所獲取的利益,也與其他個人或團體的利益不再息息相關,他失去了市
場經濟中最基本的自利以利人的原動力。他的動力將何來?
                                                                               
他唯一的動力,來自公務體系中自成一格的獎懲升降制度。凡奉公守法、恪遵職守、努力
工作者,有賞。有的是獎金,有的是記功,有的是考績,有的是升等。反之則受罰,或記
過,或降職,或減薪。這些獎賞、懲罰,不論如何優渥或嚴厲,豈能與市場紀律之下損人
利己、抉擇錯誤、行為魯莽者同日而語?後者的獎賞是豐衣足食、生意興隆、財源滾滾、
安居樂業,其懲罰則是一貧如洗、掃地出門、終身潦倒。
                                                                               
而且,市場無眼,但錙銖必較,每一個交易對手,每一筆買賣行為,都鉅細靡遺地在觀察
你的一舉一動,然後立即給予獎賞懲罰,沒有任何一個情報系統、特務組織能及其萬一。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23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oveman 的頭像
    Doveman

    。Doveman Bulletin。mix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