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3  中國時報 
謝麗秋

    日前,無論是某報紙將邵曉鈴車禍照片刊頭版,引起社會的震撼,或是電子報的網路主筆刊載〈拒絕王建民〉乙文,皆引起網友與讀者相當大的批判聲浪,這兩個主題,會引起這麼大的回響,是因為兩人是名人,因此受到異常的關注。

    網路時代,顛覆了傳播知識的方式,不再是過去單向度的方式讓讀者接受,而是雙向甚至多面向的交叉傳遞。在網路上,資訊不對稱的情形已日益縮減。在此情形下,讀者對於記者的角色要求日益嚴格,尤其普羅大眾潛意識下認為媒體除了訊息傳播之外,仍須扮演些許教育者的角色。因此,如果對於記者的品質無法跟的上讀者的要求,通常來一陣撻伐聲浪,而網路與電子媒體的興盛,更讓此月暈效果迅速擴張。相反的,撰寫出好文章的記者,讀者還是不吝給予掌聲。

    媒體解構之後,仍須重構,媒體的責任不在於造成一團混亂之後,拍拍屁股就走人,記者也不該是網友討伐對象的代名詞。如果,社會是往前進的,如果,良善的力量仍是倫理與道德重組後的結果,那麼,媒體就有責任將社會所謂的良善一面找回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