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12.08  中國時報 
劉維琪/北市

拜讀魏光莒教授的大作,令人深感憂心。學術界若不能確實掌握此次系所評鑑係以「學生學習有進步、教師教學有成長」作為評鑑重點,去促使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反而搞錯方向,一味灌水充業績,最後評鑑結果可能適得其反,非高教之福。

    該篇文章最大的誤解,是忽略了此次系所評鑑採取與過去不同的「認可制」方式進行,不是績效評比,而是去審視各系所有無做好三件事情:一為檢視該系所有無自訂辦學目標、所訂目標是否合理;二為檢視該系所有無照自訂的辦學目標去努力;三是如果沒有達到自訂的辦學目標,系所有無自我改進機制。

    上述三個環節攸關系所教學品質,做不到或做不好的系所將被評為「待觀察」或「未通過」,隔年必須接受追蹤評鑑或再評鑑,若連續兩年都未通過,試問:為維持學生受教權,難道還不該將這些不思改進的系所停辦退場嗎?

 

    換言之,評鑑中心此次辦理的系所評鑑,並不是評比「辦學績效」,而是根據各校系自訂的辦學目標,去評鑑系所有無做好教學品質保證的三個要件,如此非但不會變成高教界的死亡遊戲,反而能促進高教的多元發展,鼓勵教學品質良好的新興大學出頭。

    況且此次以教學為主體的系所評鑑,赴各校訪視的評鑑委員,都是從各校系同意的評鑑委員名單中挑選出來,不至於發生老學校打壓新學校的問題。盼望學術界勿因對其精神與執行方式的不了解,扭曲了評鑑的意義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