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鄭秋霜】

「簡單生活節」月前在華山舉行,兩天帶進3萬人潮、超過1,200 萬元的現場銷售金額,到底這樣驚人的集客力與消費力是如何形成?以下是此活動主要規劃者中子創新執行長(前魔岩唱片總經理)張培仁,以第一人稱述說他轉戰文化創意產業的觀察。

■「簡單生活節」是從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出發,做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就是帶給人們更好的生活。長久以來,我以音樂人的角度看社會變遷的需要,即使過去做唱片時,我也不覺得我們是在賣唱片,而是考慮音樂跟人、跟社會的關係。

事實上,音樂潮流不論是搖滾、嘻哈、甚至古典音樂,都是當時lifestyle(生活風格)的反映,音樂不單單只是音樂,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這些從生活形成的浪潮能否全球普及,關鍵在於有沒有忠於生活,並向上發展。

過去,台灣的音樂或藝文浪潮,多為模仿西方社會,因為以前存在執行上的時間落差,西方風潮可在西方流行過後,再複製到其他國家,例如西方的瑪丹娜,促成了我們九零年代的偶像歌手風潮。

模仿,不是王道

但現在資訊發達,我們與西方國家已經沒有執行上的時間落差,所以無法再靠模仿西方,來滿足我們自己社會的需要,而且西方社會畢竟與我們的生活有距離,例如以美國紐約為場景的電視影集「慾望城市」雖然很紅,但對本地觀眾而言,不可能出門就是第五大道。

在這個趨勢下,我們必須回歸到自己生活的元素,才能使我們的生活風格形成浪潮,也就是我們現在必須要開始對生活下定義,展現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極端反對模仿西方名詞,以為直接引進、一加一放在自己的品牌上,這樣就可以塑造出一種生活風格,事實上,這只會是一個口號,因為生活不會是跳蛙式的效果,科技或許可以,但生活要靠逐步累積。

簡單生活節兩天有3萬人,光是創意市集、純淨市場及T恤市場兩天就創下1,200萬元的現場銷售金額,證明台北的生活型態或生活態度是可以發生的,我們希望它成為浪潮,發聲出去。

此外,它也證明台灣的創意品牌是有魅力的,好好經營會形成經濟規模,而且在對的美學情境或生活方式下,消費者會更願意消費,在這個空間情境下的集體行為,將會促動經濟的成長。

我對社會的觀察,一向是從工作中得到的,不是從閱讀書本或西方知識而來,我相信以lifestyle為訴求能成功,是因為消費者理解它、接納它,才會買它的產品。

管理,要更開放

台灣現在很多人想投資文創產業,但普遍面臨不知如何投資的難題,因為文創產業還沒有產業分析;而且這一代投資人過去不太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也增加無法判斷投資標的的難度。

「簡單生活節」其實具篩選作用,因為銷售最好的攤位品牌,已獲得了一些投資者的重視。這個活動讓值得投資與想要投資的人獲得連結,可望慢慢促成產業群聚的形成,我們將募集一個基金,作文創品牌的投資。

台灣要發展文創產業,政府應避免把大規模資金在無用的建設,因為文創應重視軟體的投資;政府也應比照過去發展科技產業的作法,讓文創從業人員的稅可以減免,才能鼓勵更多人投入這個新興領域;在公共土地空間的保留運用則應更開放,例如公園應多開放供文創活動使用,以協助文創產業發展。

【2007/01/06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