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陳名能/建築師(台北市)】 2007.03.08 03:18 am


拆除中正紀念堂的圍牆突然成了新聞的焦點,其實大家都知道,拆除中正紀念堂是假議題,拆除圍牆更是假議題的假議題,不過從專業的立場,我以為倒不妨假議題真討論一番。

就建築論建築,中正紀念堂是個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產物。中正紀念堂想要類比中山陵的企圖很明顯,藍白二色的設色是最現成的證據。中山陵國際競圖由呂彥直建築師獲選,呂彥直時年僅三十一歲,他是我國近代最早接受西方正式建築教育極少數的傑出建築師之一,兩年後呂彥直再度獲「廣州中山紀念堂」國際競圖首選,可惜英年早逝,這兩個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里程碑,都在他身後才完工。如果我們看到了「廣州中山紀念堂」,就會確定中正紀念堂抄襲的是廣州中山紀念堂,因為兩者的藍色琉璃瓦八角攢尖頂幾乎完全雷同。

而中山陵的藍色琉璃瓦屋頂,其出處則是北京天壇祈年殿及皇穹宇等建築群的藍色屋頂。呂彥直借用這樣的藍色屋頂,但改以全部白色建築體搭配,來暗合青天白日國徽,作為安置孫中山先生梓棺的陵寢,一般認為極具深意而又莊嚴肅穆。我以為藍白二色本身雖有沉重哀慟氣氛,但背倚南京市郊鐘山大片蒼翠中,則正是一曲動人的彩色三重奏。

楊卓成設計中正紀念堂時,藍白二色的設色抄襲中山陵,出於建築美學權衡者少,而出於政治正確考量者多,欲使台北的中正紀念堂等同南京的中山陵罷了。藍白二色雖說莊嚴肅穆,但這裡不是「中正陵」啊!如不是具有政治上的象徵意義,這樣一個藍白龐然巨物,位在台北市中心一定會被認為單調沉重,甚至於突兀,與環境不協調,只是我們看久之後,已經視而不見了。

我認為中正紀念堂和兩廳院,這樣一組建築群坐落在這麼大中正紀念公園,在視覺及心理上,應有圍牆將其聚焦起來,而且在空間使用的機能需要上,也應有內外之分。

主張拆除的認為,圍牆造成不夠開放、不夠親民、阻隔景觀視線、市民可及性,其實只要增加進出口,擴大及增加窗孔,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了。

反對拆除的都提到多樣窗孔的可愛以及迴廊的實用,其實窗孔還有無數的可能,請大家去看台北縣板橋「林家花園」的花牆漏窗,就知道我們的老文化有多豐富美好。迴廊目前只開放向庭園一側,可以選擇部份迴廊也向外側的人行道開放,迴廊兼騎樓,使用機能更多元,也符合台灣建築的特色,而所謂不開放、不親民、阻隔視線、可及性等問題,不都迎刃而解了嗎?

這只是拋磚引玉式,我建議慎選專業團隊或公開徵圖,維持原有圍牆迴廊架構,以整修為原則,進行整體規劃,舉凡動線、造型、材質、色彩、細節裝飾均仔細設計繪圖,精密施工打造,這樣所費不多,需時甚短,成就一個美觀又有文化內涵的新景點:民眾更方便,觀光客更愛,周邊房地產更漲,藍綠息爭,豈不皆大歡喜?

如果這個計畫成功了,我衷心的希望,我們能將中正紀念堂及整個園區,也如法炮製一番。中正紀念堂實在不是一個好建築,再看看周遭日本留下的總統府及台北賓館,我們要為後代留下什麼?只要我們有共識,中正紀念堂不必拆,改不改名不重要,只需要整修,中正紀念堂一定能成為藍綠都引以為傲的新地標。

現在不是流行整容拉皮嗎?而且據說效果驚人。

【2007/03/08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