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08.11  中國時報
陳柏謙

  昨日拜讀時論廣場邱天助教授「窮人難靠大學翻身了」一文,甚感同意之餘,希望提出進一步觀察與淺見,討論何以今日台灣高等教育逐漸喪失促進階級流動功能,甚至成為階級再複製惡性循環的關鍵原因。

    筆者認為,近十年來台灣高等教育發展,事實上是建立在不平衡與失序的基礎下擴張成長。當年教改結論中曾主張增加大專院校數目,以期有效抒解升學壓力,在大學仍是窄門的時空背景下,此一主張有其正當性與合理性。然而遺憾的是:政府教育當局卻選擇了最便宜行事--大規模開放私立大專院校設立與升格一途執行。

    如此,政府既可迴避直接投入高等教育經營的公共責任,有意興學營利的民間人士及企業也可輕鬆設校或進行升格。而對家長與學生來說,短期間大學入學名額的確不斷地增加成長。過去民眾眼中「大學窄門」,不到十年光景就演變成為如今錄取率九成「人人有大學念」的奇特景象!

 

    然而真正的問題是:這些年來絕大多數所增加的皆為私立大專院校。台灣公/私大學學生容量比例從一九九四年的四十二:五十八,一路攀升到如今的二十七:七十三,私校大學生容量增加超過四十五萬個名額。也就是說,台灣高等教育擴張的背後就是私校數目與學生容量的大幅成長。諷刺的是:我們以每每被教育當局拿來作為比較範例的美國為例,每十所大專院校中卻有七所為公立學校

    私立大學的數量不斷成長,但政府每年對高等教育補助卻未見成長,兩相稀釋的結果,多數私校經營所需的費用自然必須轉嫁在學雜費上,這也得以解釋為何近年來私校不斷高呼調漲學費。從實際數據上來看,公立大學學費占營運經費的比例從十年前不到八%,大幅成長到二○%左右;而私校對學雜費收入的依賴就更是嚴重,平均學雜費占營運經費高達六成,許多經營體質不佳的私校比例更高達七成以上。

    我們試想:一所嚴重依賴學雜費收入辦學的大學,又怎麼可能會擁有優質的教學資源品質?

    私校學生就在就學成本與教學資源雙重不平等的環境下,再一次加深了公私院校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的前景與機會的差異。如此一來,高等教育體制日漸成為階級再複製的工具也就不難想像了。高等教育擴張所帶來翻身的期望,對許多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與學生來說,不過只是海市蜃樓,四年大學的光陰最明顯增加的,不過是背負了數十萬就學貸款債務罷了。

    筆者以為:追本溯源,要改革台灣目前高等教育種種的不公義的現況,將目前的殘局放任經營者自生自滅,放任讓學生家長與大學校方每年在學雜費上拔河,只會讓情況更惡化。「公共化」與「國家責任」必須成為政策考量的優先概念,無論是邱文所提及「政府公費生」或其他建議,只有當政府調整其在高等教育體制中的角色與定位、積極任事,才有機會透過高等教育真正實現社會正義的目標。(作者為中華電信工會副秘書長、前教育公共化連線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