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commendation (47)
- Aug 22 Tue 2006 08:16
詩男胸肌
- Aug 22 Tue 2006 00:09
英一大學 將可口可樂撤架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 Aug 18 Fri 2006 10:49
後有…高高在上 冰冷判決
看到二位攜子自殺,子亡而己活的父母,經歷三審被判十一年有期徒刑的新聞時。筆者想到美國著名人權律師丹諾曾說的一段話:「舒適工作、坐領高薪的法官,如何能夠了解一般勞工的生活,和那些被債務壓得無法喘息或有志難伸者的想法?若對這些情形毫無了解,法官又怎麼做出正確的判決?」
自殺不對,攜子同亡更不該。的確,法官們可輕易地在道德上作出論斷、也在判決上作出重懲。但若法官們試著想像,面對了同樣困境,或會發現,這些人的選擇可能無多!
在舉家自盡案件周周月月發生的今日,若以為嚴刑峻法就能減杜攜子自殺的「歪風」。那就太膨脹法律的功能了。對行至窮途的父母來說,「親手殺死自己的子女」已是「最嚴厲懲罰」,他們雖然獨活了下來,但那椎心之痛將跟伴終生。
但從一審到三審的法官,竟都以一貫的維持重判,是因為不夠謙卑,還是沒有勇氣承認法律的有限,或者只是懶惰,在二、三審中不問就裡地維持原判?
筆者並非在為攜子自殺的行為辯護或覺得當判無罪。只是覺得,若法官能以同理心揣想當事人立場,或就會援用情堪憫恕的裁量,謙卑地宣示:「雖不認同攜子自殺的行為,但必須同時謙卑地認識刑罰在本案的有限性,我們相信承受喪子之痛的本案被告,已然承受更為嚴厲的心理懲罰,基於以上考量,酌予減刑,判處低於法定最低刑度的有期徒刑。」這樣一個帶有同情與自謙的判決,當比所謂的「嚴懲」要近於情理得多。
而從這一點也可以回頭反省我國的法學教育,似乎只訓練出冷冰冰的詮法機器,而沒有將溫暖的同理心與同情心灌注在法律人的思想之中。
最後,在該判決結果揭露的同天,很諷刺地,一位母親帶著可愛的女兒同赴黃泉,死時身邊僅遺下十元。看著報上刊出小女孩純麗的照片,社會對於這個小生命的驟逝難道無責?特別是那些坐領高薪還不知足,極盡可能納貪索賄的政府官員,讓貪腐毀壞社會的防護網,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劊子手!而這也不禁「再讓」筆者想起,每年數千億軍購預算的荒謬,這些錢若能用作社福,可以挽救多少類似走上絕路的父母子女呢!
- Aug 15 Tue 2006 09:45
關掉新聞台心更寬
◎管中祥
昨日李明璁教授〈一切從不看開始〉一文,說出了許多人對新聞台的感受,「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今年二月重啟民眾申訴機制以來,「新聞台」是眾民投訴的最大宗,申訴的理由不外是製造對立、侵犯人權、內容腥煽、查證不實,顯然,社會對新聞台的不滿已到極點。
李教授的不僅對新聞台有諸多批評,更建議民眾將不滿與憤怒轉化為積極的公民力量,透過「拒看」新聞台及遊說鄰舍和店家的行動改善媒體。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民眾除向本會投訴,也會採取各類的抗議行動,二○○四年開始,苗栗社區大學就與「媒改社」、「媒觀會」發起全國性的關機運動,三年來,不僅響應者越來越多,參與的團體更擴展到二一五個。
除了重覆的新聞疲勞轟炸與莫名的資訊焦慮外,新聞頻道還帶來大量侵犯人權的腥煽新聞。更值得注意的是,政治新聞的表現雖然偶爾對執政者產生壓力,但整體而言卻造成政治八掛化與瑣碎化,忽略政治議題的根本面向。例如,「台開案」涉及了嚴肅的且重要金融商品交易及防弊系統檢討與建立的問題,但媒體卻總是繞著趙駙馬的四十五度角、七個黑衣人,以及最具阿卿嫂生活作息打轉。
進一步來看,政治新聞也表現出「公共事務無能」與簡化政治的鬥爭的「去政治」特質。現在的新聞頻道或可稱為「守望者」(surveillance),告訴我們誰爆了什麼料,被爆料者又是如何回應,也對政府及相關人士的貪瀆大加撻伐,但仔細觀察,有多少弊案是媒體自行揭發的呢?媒體並沒有幫我們作好資訊查證與澄清的基本工作,表面上看起來客觀中立、兩面並陳,但事實上卻忘了查證是資訊散佈前的最重要工作。這並不是說,台灣媒體在監督政府全然無功,只是這種亂槍打鳥的監督方式,即使媒體能對政治人物產生恫嚇作用,也可能造成無辜者的傷害,甚至是社會的信任危機,只成為政治鬥爭的嗆聲工具。
更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媒體一直沒有成為促成民主對話的公共論壇,不僅對於政府政策評析貧乏,對民意代表的問政也很少提出針砭,僅將「政治」侷限在狹隘的政黨對決,情感與認同召喚,忽略了政治的多元面向,讓人擔憂的是,新聞台不但未能充分處理公共議題,民眾對公共議題的理解與關心也可能在媒體的引導下,日漸向八卦與情緒面向,久而久之,去政治的社會與媒體,將會是極權主義再起的溫床。
或許你會擔心,關掉新聞台會讓自己陷入資訊孤島,與世隔絕,但事實上,關掉新聞台,你仍然可以從其它的管道看到更豐富的新聞資訊及更多元的觀點;也許,你可以至少找個禮拜跳過新聞台,從這時候開始,說不定你會覺得「離開心更寬」。
(作者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
- Aug 11 Fri 2006 11:19
窮人翻身 靠教育公共化
2006.08.11 中國時報
陳柏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