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commendation (4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劉仲冬/國防醫學院醫療社會學教授、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會委員

施明德因為聽說馬英九將不核准倒扁總部「天下圍攻」計畫,而嗆馬說:「像個男人好不好?」

接著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藍世聰批評馬英九:「我覺得你不像男人,講話反反覆覆,講的不是真話。」、「你像女人,嘮嘮叨叨,尖酸刻薄,油腔滑調。」

馬英九常被批評「不作為」、「沒魄力」、「不像個男人!」,連國民黨男議員也叫他「硬起來!」

聽到這些男性政治人物指責別人「不是男人」,或因被「指為女人」動怒,真不知道女人招誰惹誰。

傳統父權社會有明顯性別區隔及性別刻板印象。譬如「陽剛陰柔」,就是說男性被定位為:積極進取、有膽識、肯擔當的,而女性被期待謙卑、忍讓、溫柔、服從。同時因為父權社會男尊女卑,所以男人如被說「像個女人」是可恥的。

我們社會性別平權運動已發展了好多年,不但各級政府積極推動性別主流化,民間也提倡「新好男人」。性別區隔想像中好像比較模糊了,性別刻板印象也應當不再如此尖銳對立。如今眼見男性政治人物的鬥嘴,才知道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不但以「不像男人」罵人,還更汙名女人「講話反覆、不講真話、尖酸刻薄,油腔滑調」,總之「女人不好」,「像女人更不好」。

殊不知文明社會所謂的gentleman ,指的不只是「君子」「紳士」,更是gentle man(溫柔的男人)。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9.25  中國時報 
張茲/高雄市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莊裕安/作家】

書名:禁錮在德黑蘭的羅麗塔
作者:蘇友貞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9.21  中國時報
◎林濁水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李家同/暨南國際大學教授(投縣埔里)

九月十七日是全球達富日(Global Darfur Day),全世界各大城市都有成千上萬人民走上街頭,他們希望聯合國能更強有力地介入達富地區,也希望世人能慷慨解囊,以使當地人民能免於飢餓;他們也祈求上蒼,賜給這個地區可憐的人民早日脫離戰亂。

達富是蘇丹的一個地區,在二○○三年爆發了內戰,我對內戰的來龍去脈不是很清楚,只知道達富有阿拉伯人,也有非阿拉伯人,有一種人是遊牧民族,另一種人卻是耕田的農人,因為可以利用的土地極為有限,因此就爆發了內戰,政府軍號稱中立,其實在暗助互鬥中的一派。內戰中,誰也不能得勝。戰爭的最大輸家是老百姓,死亡人數至少二十萬人,有人說已達四十萬,至少上百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近年來,達富已成「悲慘」的代名詞,不知有多少世界級的領袖為達富請命,日前英國唐寧街十號(首相府)前出現了好幾位重要的宗教領袖,共同呼籲世人重視達富地區的悲劇。大明星喬治克隆尼曾經多次造訪達富,他是最替達富人民奔走的大人物,聯合國安理會都受他的影響。

儘管大家都知道達富已經是近乎人間地獄,蘇丹政府就是不承認有這個事實,達富地區一直有一批很弱的非洲維和部隊駐守,但這個部隊沒有什麼作用,安理會已在討論派軍進入達富,但蘇丹政府強烈反對。西方國家向來對於非洲戰爭漠不關心,一來是由於種族歧視,一般白種人只對白種人的遭遇非常注意。二來是西方國家常被非洲國家視為帝國主義國家。即使以聯合國名義出兵,也可能不受歡迎,無法達成任務。

雖然強國對出兵達富猶豫不決,各種人道主義者卻已不能忍耐下去,世界上主要媒體,都已使用「滅絕種族」這種強烈字眼,來形容達富地區的情況。大國想充耳不聞,這次大概是做不到了。

達富的悲劇一直是世界主流媒體注意的焦點,如果你用 Darfur 鍵入Google 搜尋引擎,可以找到一千六百萬個反應。BBC永遠詳列出有關達富的新聞。我國的媒體只有聯合報提過一次,電視台和其他報紙都從未報導過達富的新聞,為何如此,我無從知道,大概總有個崇高的理由吧。所以,在全球達富日的活動中,我們好像是缺了席,民間沒有活動,好像政府也沒有任何表示,好可惜。我們總責怪世人不同情我們,我們又何曾同情過非洲人?我們常埋怨世界的媒體不太報導我們的消息,但我們經常在世界性的運動中缺席。

年輕同學們不妨擴展你們的視野,使你們有世界觀。所謂世界,絕非只有美國。究竟我們會不會有視野開闊的人民,就全靠你們了,願你們好自為之。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9.21  中國時報 
陳浩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9.20  中國時報  
卡維波(作者為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成員)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9.20  中國時報
陳惠芳/花蓮報導

 

    花蓮縣立美崙國中足球隊被稱為「金牌足球隊」,近年來征戰國內外,屢獲佳績。少年球員們藉足球運動踢出一片天,也因為踢足球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讓他們從傳統的宿命中跳脫出來,對未來開始懷抱著「希望」。

    「小宇」是平地人,父親早已過世,母親改嫁,靠未婚的叔叔打零工偶爾接濟他,小宇原本沒人管,消極過日子,還好他喜歡足球,加入足球隊後生活開始有了重心,功課也大有進步;為了讓他有些經濟來源,學校機會讓他在活動運動比賽中打工,小宇變快樂了也重新找回自信。

    原住民孩子「小文」的父親失業、長年酗酒甚至喝到住院,自從照顧小文的祖父過世後,就沒有人管他,如果不是因為足球,「小文」早已中輟、流落街頭,更不知道明天在那裡。

 

    小文雖然專心練球,卻還是會牽掛家裡和生病的父母親,難得返家探視時,總不忘叮嚀爸媽要按時吃藥,還承諾自己一定會好好練球,將來要成為足球明星。

    美崙國中足球教練陳春智指出,學校足球隊員五十七人當中,有四十九人是原住民,而來自單親家庭的就佔了三十六人。這些出身清寒或家庭功能不彰的學子,因為踢足球而力爭上游,在團隊嚴格的紀律培訓下,已連連踢下全國賽及世界各項足球分齡賽金牌。

    但金牌的背後,卻是流下無數汗水辛苦磨練的成果。輔導主任陳益雄指出,當同年齡的少年,在家裡享受家人照顧時,小球員卻得為喜愛的足球運動接受嚴格的訓練,甚至當其他同學去旅行,他們也得被迫放棄。

    由於足球隊隊員一律住校,洗衣服、晚餐自己動手,浴室、教室及廁所也要自己清掃,加以學校要求選手不能忽略課業,所以小球員必須提早學習獨立、忍耐和自己照顧自己。他們沒有被家庭因素拖垮,反而藉著足球運動讓自己更堅強地站起來。

    因為足球,這些孩子不致於因為家庭失依而三餐不繼,也沒有變成中輟學生。以家庭清寒及單親家庭居多的球隊成員,因為加入足球隊,國中三年住校團體生活,吃、住無虞,他們得以專心於足球培訓和課業。

    說是足球救了這些孩子,並不為過,足球讓這群少年小將們對未來有了期待和憧憬。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9.13  中國時報

■三少四壯---仙草粉圓

張小虹

    有些論文是醡醬麵蛋花湯,有些論文是紅豆綠豆大紅豆牛奶冰。有些論文則是三雙鞋
子,有些論文卻是五條圍巾。

    「一杯仙草粉圓不加冰不加糖帶走」,一連十天,每晚十點鐘,我在師大夜市的挫冰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9.06  中國時報 
南方朔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立報】
楊嘉敏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9.04  中國時報 
劉馥瑜

 

    最近久別重逢的朋友,大家見面總免不了問一句:「可以給我你的MSN嗎?」而這樣的狀況並非少數,我在驚訝之餘,也不禁感到玩味,這到底是不是偶然。

    記得,我清楚感受到MSN大舉進駐我們的生活,儼然成為生活必需品,是從三年多前開始。因為大學團體報告非常多,大家課又選得不同,有些同學課後又必須趕去打工,要整合全組成員共同面對面討論,簡直比登天還難,此時,MSN便扮演重要角色,弭平大家時間的差異性。

    說MSN是人際互動大革命,一點都不為過。以前電話不普及的時候,朋友見面會說:「可以給我你的地址嗎?」後來,當大部分家庭都有電話,見面會說:「可以給我你家電話嗎?」接著,行動電話漸漸普及,大家見面會問:「可以給我你的手機號碼嗎?」而現在,MSN幾乎取代了上述每一項。大家不再單靠電話聯繫事情,更別提寫信,所以,現在收到遠方朋友的隻字片語,感動也更甚以往。

 

    MSN這項新科技確實帶給人們無限的方便,無論開會、討論事情、聯繫感情,或僅是話八卦,都可透過MSN來進行。MSN的高度互動性、即時性、非同步性、跨地區性、簡易性,很快深入每一個電腦使用者的生活,甚至有人宣稱中了MSN的毒,一天不上MSN便覺全身不對勁,甚至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掛在線上。

    這在在宣誓著MSN時代已經來臨,連它的同門師兄E-mail都不得不退居老二。就多數人來說,MSN予人的種種正向影響,凡使用過的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此我便不贅述。然我更想談的是,左派會怎麼看待MSN。

    MSN一波波的版本更新、功能更新、內容更新,看似為我們謀福利,為我們量身打造自己的溝通傳媒,你甚至可以更換MSN面板,改成任何你想要的圖樣,可用自己的顯示圖片、字型顏色/大小、自訂暱稱、自選狀態(現在甚至可以隱形),你還可選擇跟朋友玩個泡泡球或接龍,還是用視訊、麥克風與朋友對談,各式各樣看似多元選擇的電子烏托邦世界,事實上我們只是被迫在設定好的選項中做選擇,無法有太多創意發揮,沒有太多延伸空間,就是那一個框框,框住了所有的情感、思想、語言、文字。

    MSN的功能愈進化,人們的創意可能就愈退步;人對MSN的使用愈重度,與真實世界社會就愈脫節;人越依賴MSN與他人互動,就愈脫離原本人際互動圈。MSN彩色的繽紛世界帶給我們無限愉悅,但卻讓我們腦中的色彩愈發褪去;MSN等新傳播科技拓寬了人際交往界線,但卻讓人與人之間互動愈發膚淺;我們透過新傳播科技延伸我們的生活視野,卻越瑟縮在電腦桌前,失去原本的人際圈。因此,傳播科技愈發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愈是廣而淺薄。

    這或許是我們這些新傳播科技的消費者,在使用MSN的方便性之餘,該偶爾提醒自己的部分,不要讓網路上的虛擬互動,取代了實際生活的人際關係,兩者雖不衝突,但過度沉迷而失去原有的生活,恐怕也是不好的。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學生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9.01  中國時報
紀大偉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訊】

數位閱讀狂潮正在世界蔓延!數位出版是今年的熱門話題,不少出版業者也紛紛舉辦相關講座,希望跟上數位出版的腳步。到底創作者該不該「劈腿」出電子書?日前由聯合線上udn數位閱讀網、聯合知識庫、台北市出版公會、中華出版基金會舉辦的「新三角關係—數位時代的創作、閱讀與出版」座談會中,有出版業者就坦言,紙本書市場供過於求,數位出版幾成必然趨勢。

根據統計,中國大陸去年一年間共有兩千萬人次下載過電子雜誌,若成長速度不變,四年後,這個數字將成長到八千兩百萬人次,足足是台灣人口的四倍。不僅如此,電子書和電子報紙也開始成為世界潮流,美國加州大學上月也高調宣布與Google合作,預計將所有的館藏數位化,未來透過Google就可以搜尋到加大館藏內容。

數位閱讀在國外火紅,國內的數位閱讀也正在起步,繼聯合線上成立udn數位閱讀網 ,專門銷售並製作電子書與電子雜誌等產品,聯合線上數位版權網與遠流圖文閱讀網也陸續上線,提供創作者與出版者一個數位版權交易的全新平台。聯合線上又於今年七月推出國內首份「電子報紙」產品,讀者再也不用跑超商買報紙,還可以輕鬆看到原汁原味的經濟日報與聯合晚報全版面。

「新三角關係—數位時代的創作、閱讀與出版」座談會,邀請作家陳艾妮、許榮哲、媒體人夏韻芬、出版業者杜晴惠、數位出版業者聯合線上總經理劉永平共同座談。隨著國內數位出版腳步愈來愈快,出版業者不免擔心,到底該在何時投入數位出版領域。已與udn數位閱讀網合作近一年的聯合文學叢書副總編輯杜晴惠樂觀表示:「紙本書的出版市場已經飽和,雖然出版業號稱退書率僅兩、三成,但其實有些書的退書率高達五成。出版業者的確該思考未來的出版方向。」

杜晴惠打趣說,很多在出版社當編輯的人都很擔心下輩子會變成一棵樹,因為這輩子浪費太多紙張。「出版業的狀況很慘烈,全台共有七千五百三十多家。登記有案的出版社,每年生產超過四萬本的新書。但是台灣的閱讀需求沒這麼多,真的供過於求。」

面臨這樣的窘境,老字號的出版社聯合文學開始積極思考出版社的定位,杜晴惠認為:「未來出版人要有全方面的思考,紙本書與電子書將可並存。出版紙本書的時候,也要想到未來是否可以再加值出版電子書,甚至是同時出版。」杜晴惠也指出,國內數位出版目前推廣看似窒礙難行,但其實有其根本的原因。「比如說出版社怕看不到績效而不願意給書,但不給書又無法推廣數位出版,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但如果大家都一起投入,其實市場可能會起來。」她也認為,台灣有36%的書籍版權是國外版權,這也會造成電子書難以出版的問題,因為出版社還得多精力與經費去簽電子版權。

同時出版《吉普車少年的網交生活》電子書與紙本書的作家許榮哲也表示,數位時代改變了許多人的創作習慣,他打趣說:「叫我用手寫字,我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我曾經因為使用電腦到眼睛非常不舒服,還戴著墨鏡打電腦寫作,到後來甚至閉著眼睛打字。有人問我幹麻不用手寫?因為,我就算閉著眼睛打字也比用手寫的好!」

即將推出系列電子書的知名兩性專家陳艾妮也表示,她計畫將自己百餘部著作全數電子化,因為她發現即便自己在中生代讀者中再有名氣,她只要不使用網路,就完全無法靠近年輕讀者。《薪水一份半》電子書作者、理財專家夏韻芬則認為,台灣讀者對於網路資訊有價的概念尚未成型,但數位出版是未來現象,她希望企業老闆可以針對自己真的想要發展的商品好好培植,不要怕起步時的「燒錢」。

聯合線上總經理劉永平則表示,聯合線上在數位出版領域雖然跑的比其他同業快,但在數位出版上仍是初出茅廬。「我們希望除了建立一套商業機制,也希望可以藉此給同業很重要的任務,讓大家可以去思考未來的出版方向,也踏入數位出版領域。」他也認為,電子紙雖然還在發展中,但很快應該就可以看到可用模式。他也認為,未來將是平面與數位並存的年代,雖然紙本市場衰退,但百年內還不會消失。

劉永平也指出,根據他近年來的觀察,傳統媒體的載具受眾的確逐漸走下坡、年齡也老化,但下一代的年輕人是「多功能人類」,可以同時做很多事情卻不被互相干擾。「有個朋友的女兒可以同時用三個電腦螢幕,一個寫報告,一個上msn跟朋友聊天還聽音樂,另一個查資料、三不五時還打一下電動。但她卻可以兼顧每樣事情。」因此他也認為,出版社與傳播產業必須著閱聽大眾的習慣去發展,若自己不改變,閱聽眾只會離自己而去。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博允】

文建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近日舉辦一連串「亞太藝術節」,不論是木卡姆、南韓雅樂、泰國面具舞、越南水傀儡等的演出,均豐富了國人藝術視野,各民族特有音樂風貌尤讓人擊節讚賞。

民族音樂的保存與發揚,是一件重大工程,也是亟待正確認識的工作。早年人類交通不便,科學工具也不發達,民族音樂的錄音品質雖有瑕疵,但由於環境干擾因素低,人為破壞與影響少,其純度反而高。然即使掌握其原質純度,但如何研判、解讀,仍充滿未知數。過去多僅依賴採集人的藝術敏銳度、美學觀及藝術視野歸納研究,科學辯證較少;而到了現代,科學工具增多,交叉資料也多,甚至可能推翻前人結論。

舉例來說,過去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山區採集到的一首民族樂曲,最後發現是英國大兵滯留期間流傳的一首流行歌曲,輾轉演變,成為跡近民謠旋律,而被記載下來。類似的情形在許多被殖民國家也可能出現,殖民時間愈長,「演化」可能愈高,也就造成民族音樂採集與研判上的陷阱。

民族音樂研究與保存,需要飽學之士,隨著科學愈進步,相關領域配套研究也非常重要。在日前的「木卡姆音樂研討會」上,我就提出,民族音樂無法被切割、片段化,其研究的時間軸度要拉長至歷史長度,空間面向則要以全球視角思考,木卡姆研究如果不加入歷史、地理,太可惜,也無法完整呈現全貌。

另一個民族音樂研究常犯毛病則是本位主義。以五聲音階來說,普遍見於中國民族音樂,但這並不表示五聲音階為東方民族獨有,事實上,非洲、蘇格蘭、印地安民族也有五聲音階。

五聲音階是人類共通的音域習慣。中國古代以宮、商、角、徵、羽區分;但一樣是五聲音階,用弦,或用管,定音不同,音高不同,形成的音樂色彩就不太一樣。歐洲音樂從最早希臘時期開始,發展至巴洛克時代,形成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是人為手段,限制自然泛音,形成共性,這個共性被音樂家普遍接受,巴哈採用十二平均律寫出了如此多的曠世名作,留給人類豐沛資產。某方面來說,巴哈也是前衛的,因為他採用的是當時改革成功的十二平均律,「巴洛克」的原義本就是變形的、怪誕的、前衛的,十二平均律如今成為準則,巴哈功不可沒。

了解民族音樂保存與辨識難度後,我們可進一步討論民族音樂的發揚與發展。王洛賓、馬友友是最可討論的例子,兩人都把相對弱勢的民族音樂帶入主流社會,但是取材、啟發過程卻可更多值得吾人深思之處。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31  中國時報 
 大陸著名學者余秋雨不久前在香港演講,主題是「文化長河中的台灣」,曾經認為台灣文化有著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光芒的他,卻在這個演講中感慨,台灣文化能量正被巨大的政治力給吸納走了,在台灣,文化愈來愈不重要,甚且有成為政治工具的危險;余秋雨說自己最近幾次訪台,這種感受讓他非常不安。

    同樣的憂慮在台灣本土藝術家的感受裡當然更強,向來對政治議題發言謹慎的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最近也對台灣文化前景表達了悲觀,他透露大陸方面邀請他去創辦雲門三團,雖然他已經拒絕,但內心卻又忍不住憂慮,中國大陸市場大,足以讓雲門天天有表演機會,而當地政府部門又如此積極爭取,是否有一天,連雲門也不得不踏上大陸的土地呢?

    這幾年,文化人看到的是台灣文化市場的萎縮,以及作為對照組的,中國大陸的崛起,從古典音樂流行音樂,台灣的表演藝術家與藝人一波一波前往彼岸,在大陸那個新興的表演市場尋找機會。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赴大陸發展的台灣藝人、藝術家多為在台灣已走過表演高峰的人物,赴大陸著眼的是所謂的「事業第二春」,如今去的則多已是大牌的一線表演者,甚至純閩南語演員也有不少在大陸活躍奮鬥著。

 

    如今大陸對許多表演工作者而言已不再只是一個附加的、額外的、無魚蝦也好的市場,新生代藝人或者表演工作者,若沒在大陸闖出點什麼,那可能是一種落伍、沒行情的象徵;此外,當紅藝人包括周杰倫、蔡依林、S.H.E 、張韶涵、潘瑋柏等,全在中國成了廠商代言新寵,甚至連新加坡的孫燕姿和林俊傑也因在台灣走紅,同樣受到大陸廠商青睞。他們承認,如今在大陸代言機會多、價碼高,比在台灣還好賺;其他文化領域也有類似的狀況,如現任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的陳宏寬以及在西安音樂學院執教的指揮張培豫等,都是台灣音樂人,即使沒有直接赴大陸執教,也有愈來愈多古典音樂人將大陸視為重要的表演選擇;古典音樂界因之喟嘆,十年前,台灣還是大陸音樂人嚮往的地方,如今風水輪流轉,中國大陸卻成了許多台灣音樂人心中的夢土,因為那裡提供更多的機會。

    連陸委會都注意到這個現象,特別在今年五月出刊的工作簡報裡,以頭條方式強調「中國大陸軟實力大增」的現象,所謂的軟實力即包括文化力。台灣文化的問題當然不只是來自於中國大陸近年來的蓬勃興起所引發的所謂「文化磁吸效應」,而是來自於一種更深更廣的失落與迷惘感,這種感覺不單單是因為台灣文化市場呈現下滑趨勢,更是因為文化界找不到辦法對抗或者扭轉這樣的趨勢,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來自於政府對文化的忽視或者誤用。

    如今全世界政府都體會到「文化是個好生意」,因而無不全力發展文化產業,但台灣的執政當局卻還停留「文化是個好美容」的層級裡,把文化活動建築當作是政績的化妝品、把文化資源當作是綁樁的工具,結果不但出現一堆大而無用的蚊子館、更弄出五花八門的文化節祭;許多活動熱鬧一過,不只沒有創造出什麼文化的傳承與累積,反倒留下不少無從累積的軟硬體施設,以及對文化人心智與創意的不當扭曲,有些文化人在政治酬庸中漸漸迷失自我、失去原創力,有些則在分不到一杯羹的失望中出走,一種形式上、品質上乃至於數量上的文化貧血症,就這麼在台灣蔓延開來了。

    難怪包括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林谷芳與林懷民等文化人心裡都在發急: 台灣電影已經沒有了,畫廊正逐漸搬到中國大陸,出版市場也在萎縮中 ……整個文化界不只擔心市場不見了,更重要的是瀰漫著一種深層的失落與茫然,不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裡走;另一方面則是台灣整個沉溺在政治大狂熱裡,好像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可以轉移社會集體的關注力與行動力,再加上更嚴重的,政府好像從來沒有把文化當一回事,既沒有長期的文化政策、也缺乏對文化生命力的尊重。當文化人必須忙於讓自己具備足夠的政治身價、當文化活動成為當局包裝政績的行銷工具,台灣的文化哪裡還有明天呢?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31  中國時報 
趙剛、陳宜中、廖元豪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25  中國時報 
張系國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23  中國時報 
林如森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22  中國時報

彭渰雯、陳美華(彭渰雯為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助理教授,
陳美華為東海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