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05  中國時報
李丁讚

 群眾運動是民主體制的一環,是讓政治體制得以不斷更新的重要機制。但是,對於存在著嚴重社會分歧的群眾運動,我們卻存著高度保留的態度。在群眾的相互示威中,只會激化彼此的對立,並不能解決問題。因此,對於當前各式反挺扁群眾運動,我們主張停止對抗,並即刻展開公民之間的對話與和解。

    台灣的公民社會一直遭受來自政治社會的割裂,甚至被政治社會「分而治之」,跟著政黨惡鬥而相互對抗,甚至進入一種「纏鬥」的格局之中,唯一的目標就是把對方打倒。這種情況,其實與「動物社會」很接近,雙方只論輸贏成敗或生死存亡,而不問是非對錯。慢慢地,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就崩毀了。這是台灣道德式微的重要因素。

 
    尤其重要的是,在相互對抗的情況下,社會無法訂立各種文明的契約,就永遠停留在野蠻與暴力之中,而不能進入文明狀態。公民社會的最原始意義就是文明社會。不能停止格鬥與對抗,就不能進入文明契約社會,社會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更不能展開長期性的規劃

 

    要脫離這種惡性循環的狀態,公民就要進入公共領域,展開對話,建立共識,簽訂契約,進而要求政治社會來執行。換句話說,對立的格局是「社會」對「政治」,而不是社會內部的相互對抗。這才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但是在台灣,因為公民社會被政治社會撕裂,造成社會內部的自我對抗,以至於沒有能力面對政治,反而被政治控制。這是台灣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的最大問題。

    因此,我們主張,雙方要展開對談,傾聽對方。其實,挺扁者,對陳水扁並不真的那麼認同。他們只是因為國民黨過去做了很多壞事,所以才不想因為倒扁而讓國民黨漁翁得利。這是歷史的問題,但卻是真真實實地存在很多台灣人的記憶當中。我們認為,只有把當前的政治紛爭放在台灣整體的歷史脈絡下來處理,才能打開目前的政治僵局。

    本來,施明德的倒扁運動只是一個單純的憲政問題,也沒有明顯的政黨動員,但終究難免陷入社會原有的對抗格局,「遍地開花」在中南部更遭到強大的反彈,在在顯示「歷史問題」的深沈與嚴重,是包括倒扁群眾在內的所有台灣人民都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因此,我們呼籲反扁者也一起來面對台灣的過去,和挺扁者展開「公民對話」,在一方面要求陳水扁負起「政治責任」的同時,也要求國民黨承擔「歷史責任」。一個契約同時解決了當前的政治紛爭與歷史問題。這樣,「陳水扁」反而變成台灣的「契機」,大家應該從這個正面積極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國民黨過去的錯,今天卻由所謂的「外省人」在承擔。今天陳水扁的錯,全台灣人民,尤其是那百分之二十的「本省人」也在承受很大的煎熬。為什麼政客的錯,卻要由人民來承擔呢?這是絕對不正義的。我們要求公民放下對抗,展開對話、和解,透過文明契約的訂定,監督政治,而不是讓政治牽制。化被動為主動,這才是民主政治。

    省籍、統獨、藍綠,有其深遠的歷史構成,政客不應該利用這些社會矛盾,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公民們更要看穿政客的操弄,確實覺悟。我們相信,只要透過公民的對話、體諒與和解,找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然後訂定公民契約,要求政治來執行,這些問題都可以慢慢獲得解決。不管是面對過去的國民黨、現在的民進黨、以及未來任何執政黨,公民只有團結起來監督政府,民主政治才能正常運作,台灣也才有未來。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