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曦】當香港的GDP日益高升,同時,貧富懸殊的差距也愈來愈大時,社會開始出現一個新名辭,叫「在職貧窮」。這個辭,在財政司長唐英年上周公布年度預算案後,又成為城中的熱門話題。
「在職貧窮」基本上是指社會上有工作的低收入人士,譬如,他們的收入沒能達到繳稅標準,或是只須繳交一千數百元的稅。由於他們是在職人士,因此很難申請到綜合援助金,也很難享受到部分申請綜援者的優惠,如免費醫療、教育津貼等。這群人,在財政預算案中,幾乎是分不到什麼牛肉的。減稅,沒有他們的份;多給一個月綜援金,也沒有他們的份。但據統計,香港「在職貧窮」約有31萬人,他們的利益,在政府的發展方向中,幾乎看不到。
這是為什麼,當財政司長唐英年上周以「派糖」的姿態向社會公布預算案後,部分人根本笑不起來。
本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籍的經濟學者尤努斯曾經說,要舒緩貧窮問題,是教他們怎麼釣魚,而不是給他們一條魚。政府庫房有盈餘,「派糖」當然是好事,但創造一個公平、有利的競爭環境,對老百姓來說,是更積極的。
3月6日,領匯管轄下的部分飲食業將會罷市,抗議新租約太短或根本不獲續約。領匯管理下的公屋食肆,即使不是小本經營,但少有集團壟斷模式,在這些食店裡工作的,包括不少「在職貧窮」及低收入人士,他們依靠僅夠餬口的微薄收入,養家活兒。東主結業,他們也同時失業。公屋商舖之所以會走到今天的困窘,完全是政府當初決策失誤,以為將這些商場、停車場包裹上市,政府一來可省掉不少管理上的麻煩,二來又能掙大錢。然而,領匯上市後,馬上出現小本生意被擠出、大財團入侵的全球化邏輯,最後遭殃的,還是小老百姓。
因此,政府在「派糖」之餘,應多花心思教人們如何「製糖」。
(香港瞭望)
【世界日報-社論2007-03-05】
- Mar 06 Tue 2007 10:36
在職貧窮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