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3日《中國時報 論壇》版面刊登了〈進步的城市要向下看〉一文,感到贊同與歡欣。文中以「瑠公圳復育」之政策計劃與韓國首爾「清溪川的復育」相比較,這樣的情景,讓我感到台北的街景以及行走方式的確變得更以「人」為主了。
不過,除了一條河川的再育之外,其實還有更重要的面向,即是人民的可及性與方便性,以及公民如何行使與培養公民權。
2006年7月13日《中國時報 論壇》版面刊登了〈進步的城市要向下看〉一文,感到贊同與歡欣。文中以「瑠公圳復育」之政策計劃與韓國首爾「清溪川的復育」相比較,這樣的情景,讓我感到台北的街景以及行走方式的確變得更以「人」為主了。
不過,除了一條河川的再育之外,其實還有更重要的面向,即是人民的可及性與方便性,以及公民如何行使與培養公民權。
漫長暑假,對高薪家庭來說,孩子作息滿檔,增加不少額外的學習機會。然而對許多中低收入家庭而言,暑假可能是孩子終日無所事事。
很多國中生在暑假變了樣,成群結隊,惹是生非。親子關係也因互動頻繁,家長眼巴巴看別人小孩上才藝班,心裡著急自己孩子成天與電視為伍,增添不少親子摩擦。與其說暑假是休養生息的好時候,倒不如說,暑假是造成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學習機會上更加懸殊的引力。暑假已成為上流社會的充電度假好時機,貧困家庭度日如年的噩夢。
是該認真檢討兩個月漫長暑假的存在了。因為以國中而言,大都有暑期輔導課,放暑假只是一個名詞,未具體落實。而國小在暑假,雖有不少夏令營的活動,但都是短期性,而且要額外收費,對家長而言,增加接送困擾與經濟負擔。
師生除了周休二日,放一、二星期的長假。學生多和家長互動,學習自我管理時間;教師安排進修,度假放鬆一下平時的辛勞。如果兩個月的假期,就過於漫長,對學生是放鬆太久;對老師是休閒過多。教育部站在照顧大多數家庭的立場,應該好好對暑假存在的必要性做思考。
近年來,民眾對於「政府」的功能似乎產生信心的危機,愈來愈多的人民懷疑: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何以都無助於生活品質的提昇?主要原因還是在公共服務的的本質已經面臨了重大的危機,而政府卻失去了感知的能力。
從七月一日起,政府大幅提高交通罰款,另一方面,治水預算也趕在立院臨時會最後一天通過;這兩件事看似不相關,其實正代表公共政策背後的根本問題。
首先,大幅提高交通罰則,說明了政府的管制能力還是停留在「棍子侍候」的政策手段,而不思如何從最根本的「蘿蔔」培育起。
再者,治水預算的確可以感知政府對人民深受水患之苦的用心;但是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政府終將不斷地投入更多納稅人的血汗錢,用治水的思惟築高堤坊的高度,而無法思索如何用與水共處的方式,來營造台灣這個海洋國家。因為,政府如不改變根本的水患地區之產業結構(養殖業)和工程立委等政治經濟問題,治水預算可預期將逐年編列,也將使政府的收入無情地投入水中,或許能看到短期的政治利益,但卻看不見政策結果。
公共政策在這些年來,已經有了一些變化,從過去國家所有和國家供給的公共服務,轉換成私有化和私人提供服務,並由政府管制來進行補強,而被稱為「管制型國家」。或是被認為市場機制中「看不見的手」,被「看得見的手」之管制者所補救。
換言之,從過去著重由政府直接供給財貨和服務的型式,已轉化成管制私人市場(公用事業民營化和公司化)來促成經濟和社會福祉。但是油價不斷地漲價,造成人民怨聲四起,再加上大學學費和民生相關費用都開始波動,我們要問當政府將很多原有職能外包後,人民得到了什麼利益?
2006.07.12 中國時報
蘇益信/台南市(台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
2006.07.12 中國時報
蔡孟峰/北市(前媒體工作者)
2006.07.10 中國時報 「愛瘋狂回響大 全球同志瘋出櫃
張士達/綜合報導
聯合新聞網 記者李名揚、許峻彬/台北報導 2006-07-07 03:31
2006.07.07 中國時報
劉維琪/北市(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董事長)
2006.07.05 中國時報
南方朔
自從當代法國思想家波赫底厄(Pierre Bourdien)出版《學術人》(Homo Academicrs)之後,學術人和學術機構這些以前被披上許多道德神秘面紗的角色,也就從諸神的神殿,重新回到凡間。
於是,無論學術人或學術機構,它們其實還是「人」和「機構」。既然是「人」,當然也搞政治,炒作明星,藉以取得超過其他地盤的高高在上影響力;官階愈高的學術人當然也就和現實權力掛鉤愈緊。學術人和學術機構擁有最大的「文化資本」,它們可以靠著這種「文化資本」而去做分類,甚麼是學術或甚麼不是學術,甚麼是對的學問或甚麼是不對的學問,全都在它們的一言九鼎中。學術人和學術機構的這些特性,使得它也和其他小社會一樣,有所謂的拉幫結派,整肅異已,必要時就出來挺挺政治,親信就多分點經費。學術人和學術機構的遊戲,近年來早已成了一個研究的新領域,可惜的是台灣學術人缺乏了做這種研究的膽量,否則更有趣,更有反省作用的材料必將多得要車載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