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梅嶺車禍造成嚴重傷亡,有四家遺孤更成為大家的關注焦點,面對社會大眾和媒體的緊追不捨,頓時讓個人哀傷成了公眾事務,但新聞之後呢? 筆者從事兒福聯盟九二一震災失依兒少的服務和輔導工作。長時間陪著一三四個孩子面對驟然巨變、走過死亡的幽谷,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他們的無助、悲傷和無窮無盡對親人的思念,他們需要的不只是大家一時的熱心和同情,他們需要的是很長時間的平撫和大家有力量的陪伴度過。 「當時真的好想跟爸媽一起走!」、「我好想爸爸媽媽,為什麼他們突然不見了?」我們永遠記得一個個孤兒們的無助和哭泣的臉龐。因為生活的驟然巨變,超出孩子可以承受的經驗,倖存下來的孩子跟我們描繪災變時的經歷,一幕一幕彷彿重現,以及有更多來不及的心願無法實現的遺憾,都造成孤兒在心裡很多的悔恨和責怪,因此協助孤兒重建創傷後的心靈,提供支持力量越顯重要。以我們長期陪伴這些孩子的經驗,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靜靜的、耐心的陪伴,跟著孤兒的步調,讓孤兒用自己的方式來好好悲傷、傾聽他對過世親人的哀悼,協助孤兒重新找回存活下去的力量。 「我曾歷經好一段不知所措的日子,好在有親友的照顧,給我一個新的家,費心讓我步入生活正軌中」。對孤兒而言,災難帶來衝擊太快、太大,突然的遽變,毀掉了過去生活建立起的安全感,造成孤兒對生活的不安、焦慮或緊張,讓孤兒處於創傷後的情緒,擔心災難再度出現、害怕與親人分離的恐懼裡,此刻,唯有在旁親切、溫柔的陪伴孩子度過創傷和悲傷時期。 當然,有很多社福資源可以協助孤兒遺族面對處理創傷和悲傷,當孤兒遺族有任何不適情形出現,如安置、就養、心理等,隨時可以與社會局聯繫,以尋求合適資源介入協助家庭。此外,也不忘提醒大眾能多給孤兒遺族們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能好好悲傷、好好讓眼淚流出,用親友和社會的支持陪伴協助度過哀傷、接受事實,以面對未來的生活安排和挑戰。 【2006/12/06 聯合報】 |
這是個玩口號的世界。把一組不算新的概念,套上漂亮口號,就可變成流行,就能當商品販賣。即使商品和最初理念天差地遠,只要能賣,人們似乎也不在乎了。
今年,被「商業應用」得最厲害的流行詞,大概就屬「樂活」。樂活(LOHAS)是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意即「追求健康與永續發展的生活態度」;翻成中文,樂活就是「快樂生活」,正中台灣人的脾胃。
一時之間,食衣住行育樂無處不「樂活」。練瑜伽是樂活,吃有機蔬菜是樂活,賣減肥茶也是樂活。市面上,以「樂活」為名的書籍、雜誌,少說在十種以上;中秋節推出「樂活月餅」。各式廣告不斷問:「你今天樂活了嗎?」
旅行團有「樂活行程」,賣房子有「樂活住宅」。因為近公園,採光佳;或者中庭闢了小菜園,外傭可以帶著「少爺」在園中玩泥巴。
樂活作為行銷利器,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但是,事事皆曰「樂活」,真的讓人健康又讓環境永續地「樂活」了嗎?
多數時候只是業者把「樂活」當成流行促銷符咒,要你掏出鈔票罷了。「買了這個,就樂活了」的簡單連結,商品到底跟健康及永續有何關係,他們並不關心。
樂活原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裡要處理、面對的,被化約為「消費」這回事。事實上,要達到健康永續,答案不在買、買、買,而是:減少購買,回歸簡約。
地球永續的危機,主要就在人類過度消費。真要樂活,重要的寧願在食衣住行中忍受不便,節制欲望,而不只是標榜新消費觀。以樂活為行銷術,叫人買這買那,根本是「反樂活」。
這兩天,標榜「簡單生活」的市集與演唱會活動,千元門票可逛所有手工小店(來消費吧!),和聽「不插電」演唱(真沒用電?),為了這樣的「簡單生活」,民眾不嫌麻煩地遠道冒雨而來、大排長龍。激起欲望的手法,也真不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