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09 中國時報
◎莊凱迪
- Aug 09 Wed 2006 10:39
憂鬱自殺,正確面對
- Aug 09 Wed 2006 10:37
台灣是人權輸出國嗎
2006.08.09 中國時報
◎陳瑤華、龔維正
八月一日菲律賓總統艾若育下令法務部及菲律賓國家警察,十週內調查終結十個媒體人及左翼人士被謀殺的案子。根據媒體的報導,艾若育嚴詞譴責這樣的謀殺,並且宣示自己維護法治的決心。光是七月三十一日一天,就有一位受人景仰的女性左翼的政治領袖Alice Omengan-Claver、一位學生聯合會的地方發言人,以及一位為攝影記者身中多槍送醫不治。
面對這麼殘酷的謀殺媒體人及公民社會領袖的案件,菲律賓的政治、社會團體呼籲國際政要、議員及公民社會一起譴責菲律賓政府的放任及無作為。而台灣民間社會團體則在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舉行聯合示威,並有超過一百個台灣民間團體向菲律賓當局表達抗議。這麼大的事件,台灣的政府和主流媒體依然保持沈默,相關的報導寥寥可數。
阿富汗及伊拉克的「反恐戰爭」讓外國人入境美國像「恐怖份子」一樣被對待;而挾著「反恐」之名,很多菲律賓無辜的勞工、宗教領袖和異議人士被軍方格殺。不但菲律賓的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美國馬首是瞻的亞洲各國也都保持沈默,甚至連反對「美帝」最為積極的中國政府也沒表示異議。台灣顯然繼續漠視作為亞洲這個區域一份子的責任,對菲律賓人權的殺戮戰場假裝看不見,而可以大言不慚地談台灣願意承擔世界一份子的責任,而且吹噓自己是「人權的輸出國」。
亞洲各國任由Alice Omengan-Claver被狙擊身亡,是亞洲社會的最難以抹滅的恥辱。Alice和千千萬萬亞洲社會公民社會領袖一樣,為扶助弱勢生存及她們的基本權利而奮鬥不懈。她的死代表亞洲侵害人權的勢力正在擴張,而各國沒有督促菲律賓政府伸張司法正義,代表亞洲各國政府宣稱維護人權的偽善。
台灣人經歷過二二八及白色恐怖,卻依然沒有從這一頁未乾的歷史學會關心政治受害者對於自己的重要意義。既然台灣人漸漸感受到過去被迫害的家屬們至今還無法撫平的沈痛和傷痕,既然看到犧牲者在講述那些超過五十年的歲月的陳年舊事,還是忍不住哽咽,而深以為憾,為什麼又任由同樣的恐怖暴力在離我們最近的菲律賓重覆上演,而沒有挺身為受迫害的人發聲?
艾若育總統下令調查區區十個謀殺案,相較於過去超過七百個暗殺的案件,只是七十分之一。台灣沒有表示異議,台灣人也沒有表示憤怒。反而,只要菲律賓繼續提供便宜的勞工,這些「外勞」不會受不了沈重的工作而逃跑,該繳給台灣人的仲介費不會少,而且承諾自己不會反對和抗議,那麼台灣人可以繼續扮演提供「外勞」工作施惠者的奇怪角色,繼續漠視這些菲律賓勞工對於台灣經濟及建設的貢獻,以及他們在母國受到的各種迫害。
不過,世界會怎麼評判這樣的台灣和台灣人?
就在台灣大言不慚地以過去的民主及現在的人權記錄為傲的同時,台灣正在成為亞洲侵害人權的消極共犯。因為對於亞洲各地屠殺異議份子的事件沒有反應,反而在引進、仲介外勞的同時,間接認可侵害的合理性。甚至在自己鎮壓移工爭取權益時,與侵害者同一陣線,成為亞洲侵害人權者。台灣人對的亞洲政治責任在哪裡?台灣人的世界責任在哪裡?台灣人宣稱願意善盡世界公民的意願到底在哪裡?
作為台灣民間社會的一份子,我必須沈痛地接受以下事實:台灣的自由和民主的果實已經在我們相互攻奸、視對方為異己中逐漸腐敗生蟲;而引以為傲的人權記錄只是掩蓋我們對於鄰國人權侵害的盲目。因為那個曾經為民主自由奮鬥的台灣和台灣人,無論是本省人還是外省人,都曾嚮往攜手同心,為人權而奮鬥。現在我們不再嚮往理想,坐視像Alice一樣的亞洲社會公民社會領袖被殺,成為過去自己所不恥的台灣人!
(陳瑤華為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董事,龔維正為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 Aug 09 Wed 2006 10:35
爭取正義 台灣阿嬤要等100年?
二次大戰期間,許多台灣婦女被迫在台灣的日軍營區提供日軍性服務、或是被拐騙到亞洲各日本軍區成為日軍性奴隸,遭受非人的凌虐對待。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十年,這群受害的台灣阿嬤與有相同遭遇的亞洲其他國家的婦女一樣,不但沒有獲得日本政府的賠償,社會對她們也是冷漠的,政府未公開支持她們,周遭多數的人也不為她們主持正義。
讓我們來看看西南非赫雷羅(Herero)部落的一段歷史。一九○三年,赫雷羅部落再也無法忍受德國殖民統治的壓迫,起義反抗。德國政府從國內調兵鎮壓,一九○四年八月戰事結束後,德軍將領下令屠殺所有赫雷羅部落的男性,並將婦女和小孩趕到沙漠裡。一九○五年大屠殺結束後,德屬西南非的人不是被送到集中營就是成為奴工。據估計,約有十萬名赫雷羅人和其他部落的人成為大屠殺的受害者,更有無數婦女遭施暴。
一百年來,赫雷羅人一直無法忘懷被壓迫的慘痛歷史,也無法原諒德國政府不道歉、不正視當年德國大企業在非洲的不人道行為,更不能理解為什麼國際社會不為他們伸張正義。至今他們仍然每年在大屠殺紀念日,舉行公開紀念儀式,希望後代子孫不要忘記過去的歷史。
從二○○四年開始,每年的七月底到八月初之際,許多德國的人權團體與旅居德國的非洲人士就聚集在柏林市中心,為當年西南非的受難人士和他們的後代爭取正義。他們要求德國政府全面道歉、負起所有的責任,同時將一九○四年的大屠殺列在德國的中央紀念碑上,以讓人記取歷史教訓,不要再重蹈覆轍。
亞洲婦女受害人數最多的韓國,多數國人對「慰安婦對日求償」問題的支持態度越來越強烈,一九九二年開始的每周三在首爾日本大使館前靜坐要求日本政府謝罪賠償,抗議活動未曾間斷,已進行超過八百多回,誓言將靜坐抗議到日本政府謝罪賠償為止。
今年是亞洲受害各國脫離日本軍國主義宰制的六十一周年,日本政府仍拒絕承擔當年侵略亞洲各地所犯下非人性行為的戰爭罪責。我們台灣的阿嬤們卻仍在等待日本政府一聲道歉,一點對她們一生象徵性的補償。
一百年以後的赫雷羅人仍然等待著他們的正義,歷史的記憶早已刻印在他們的腦中、流在他們的血液中。台灣人也還要再等四十年後才有這段歷史的記憶嗎?
一年一度國際同步慰安婦運動今天登場。我們若不能教育年輕一代這一段歷史,又怎能替自己的阿嬤在她們現在及身後爭取正義?
- Aug 09 Wed 2006 10:34
醫科學子 你有足夠耐心嗎?
大考放榜,醫學系依舊獨占鰲頭,網羅最會「考試」的學生。
全民健保實施以來,醫師的自主性受到嚴酷考驗,過去看病不能「講價」的權威被剝奪。前陣子健保局向各大醫療院所追討溢付款,讓醫師覺得很受傷。
幾天前,我去拜訪一位小兒科醫師,他正為申請案件被核刪而鐵青著臉,怒不可遏道:「莫名其妙!連這個也刪,真搞不清楚,是他醫師還是我醫師!」其實健保審核委員和他都是專科醫師,只是當立場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有差異了。
在一般人心目中,醫生這個行業代表名利雙收。很多考生和家長也似乎還存有過去的榮景炫麗,以為白色巨塔還是鍍金鑲鑽,卻忽略環境的變遷,醫師光環已然褪色的現實。拋開收入不談,有心行醫的學子,你有足夠的耐心與愛心,來面對病患的苦臉和一些儘是「不舒服」的話嗎?
- Aug 09 Wed 2006 10:32
教育沒品管畢業無頭路 可怕的低分錄取
大學指定考試放榜了,我們實在不必去注意那一所大學的那一個系是同學們的最愛,而應該注意一個可怕的事實,很多考上大學的學生是以低分考上的。
最令我們感到不安的是很多同學以極低的分數考上了大學的數學系,數學系不容易念,乃是眾所皆知的事,現在如此難念的系卻收了程度不好的學生,對教授來講,當然會傷透腦筋。可是,老師只要盡力也就算是完成了使命,最嚴重的是大批同學畢業後,無一技之長,找不到給大學生做的工作,而要去和高職畢業生搶工作。即使搶到了工作,也可以想像這些年輕人的沮喪。
有極低分錄取的現象,當初政府一再鼓勵私人興學,乃是主要原因。很多人投資不少資金設立大學,完全是想辦一所非常有特色的好大學,但這談何容易?幾所明星大學,對於學生吸引力極大,最優秀的學生一定被他們找去,中等程度的學生也會被一些歷史悠久的學校搶去,因此越晚成立的大學越吃虧。無論他們多麼努力,他們一定會被迫收到後段班的同學。當初教育部如果告訴那些創辦人,錄取率已經非常高了,低分錄取的現象已經出現,也許很多大學不會設立了。因此我不得不在此責備教育當局,他們知道事實真相,為何不將事實真相直接了當地講出來。
同時我們更該檢討的是: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學生考得如此之差?我一直認為辦教育要講品質管制,但是我們的教育其實是沒有什麼品質管制的,程度再差的學生,也能畢業。我們的義務教育,是不可以留級的。學生基礎沒有打好,卻一路升上去,甚至進入了大學。如果我們一味地感歎大學有程度差的學生,而不敢過問為什麼國家有這麼多程度極差的學生,我們可以說我們都是鴕鳥。我最近發現一批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只會加法,連減法都不會。教育當局真該提高警惕了。
我也要對一些收到後段班同學的大學提出建議,你們必須以務實的態度來教你們的學生。容我在此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很多以低分考進大學的都是英文程度不好的學生,他們往往無法看英文的專業教科書。在這種情形之下,教英文的目標不妨僅僅是使同學們看懂他們的英文教科書。我承認這個目標的確不夠崇高。即使不崇高,也不容易達到。如果一所大學能夠很認真地往這個目標邁進,他們的學生一定非常感謝母校的。
辦教育,一定要務實。不能高談偉大的理念,而完全不顧殘酷的現實。大學有低分錄取的現象,是一件嚴重的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善,但是如果教育當局肯勇敢地面對事實,說不定可以徹底地提高後段班學生的程度。大學如果也不再高談偉大的教育理念,而是根據學生的程度來設計教材,一定會教出大批有競爭力的學生。對於我國教育而言,將可化危機為轉機。究竟能否成功,端視教育當局和大學是否務實地處理事情。
- Aug 09 Wed 2006 10:30
分數超低 準老師有自信嗎?
大考放榜,各教育大學的最低錄取分數連年跌落,部分科系只要一百多分就達錄取標準,甚至出現「錄取分數比身高還低」的現象,教育大學錄取分數直直落,未來師資的素質令人擔憂。
老師不一定非要絕頂聰明不可,但是老師一定要「愛心夠」、「自信足」、「榮譽強」,當自己的錄取分數比自己的身高還要低,這樣素質的師範生,未來可是自信十足的教師,不無疑問。
教育大學的希望何在?建議恢復部分公費名額,每年師範學校的公費生比起自費生的分數幾乎成倍數,就以今年台中教育大學數學系為例,公費生比自費生足足高出二二二分。恢復公費生除了可以招收程度高的學生,也可以提高師範學校的聲望,提升教師的社會形象和地位,同時也可以使得清寒學生有出頭的機會。
另外,師範生入學時也應增加性向測驗,培育過程中要提高淘汰比率,採用各種手段確保優良的師資水準。
- Aug 08 Tue 2006 16:51
唐山書店八月書訊
唐山書店八月書訊
出刊日:二○○六年八月四日
◎ 唐山也有柯裕棻,新書《批判的連結》問世:
目前任教於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的文壇新銳柯裕棻老師在唐山也有作品了!
由柯裕棻主編的《批判的連結》一書收錄了文化研究學會在台北紫藤廬茶館所舉辦的「文化批判論壇」的對話內容,
並由唐山出版社與紫藤文化協會共同合作出版。
本書共包括:「呂秀蓮抓狂:文化批判的方法論問題」、
「地球動搖了:911事件的亞洲觀點」、「邊緣外的邊緣:看(不)見外勞」、
「探索電影之路:亞洲比較電影研究的問題與問題意識」、
「從霹靂火看台灣電視文化:深究台灣最火紅的鄉土劇」、
「城市的守護天使?電眼就在你/妳身邊」等六項子題。
柯裕棻在序言中指出,此書命名為「批判的連結」,是希望能
跨越學科的領域、國家的疆界和語言的差異,與不同立場和訓
練的批判力量產生連結;
也希望彰顯這本對談錄的主要意義:藉由這本小冊子連結幾個社會文化議題,為曾經進行過的討論留下記錄,並期待引起更多的討論,以延續反思與行動。
◎ 龍應台野火繼續延燒,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系列文章集結成書:
繼〈在紫藤蘆和Starbucks之間〉一文,衍生《面對大海的時候》
(時報)與《龍應台與台灣的文化迷思》(唐山)兩書之後,
龍應台今年年初針對《冰點》周刊停刊事件所寫的「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引發後續迴響集結成為《請用文明來說服我》(時報)。
惜因篇幅或其他因素限制,未能收入陳映真於聯合報發表的
〈文明與野蠻的辯證〉,以及趙剛刊登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六十一期的〈理解與和解:回應諸批評兼論「區域批判知識份子」〉等相關文章,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併閱讀,更能窺得精彩的論戰過程全貌。
◎ 典藏美學三書出版,回味早期的史作檉:
從《尋找山中的塞尚》到《光影中遇見林布蘭》,再到《聆聽原始
的畢卡索》,典藏藝術在今年夏天推出了這套裝禎細緻、印刷精美
的「史作檉美學三書」。
其實對於有些年紀的愛書人而言,「史作檉」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
字,這位自新竹中學退休,曾在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等大學院
校講學的老師,是一位出身於民間的哲學家,也是曾經吸引多少年
輕心靈的暢銷作家。
在史老師新書出版之際,或許就是重新翻閱他的早期作品的時機,去看那隱身在樸素的文字背後的智慧與靈光。
史作檉在唐山出版:《心靈開啟與形上史》與《社會人類學序說》(第一、二冊);由仰哲出版的則有:《哲學日記》、《林布蘭藝術之哲學內涵》和《三月後的五卷》;書鄉出版的史作檉著作則包括:《形上美學要義》、《憂鬱是中國人之宗教》、《美學生命與原始的中國》、《哲學美學與生命的刻痕》、以及《史作檉短論集與詩》等。
◎ 唐山出版動態:
唐山本版新書《旅.味》、《語用符號學》、《太和鼓鬯》已經
上市,經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六十二期、《藝術欣賞》八
月號也已經出刊,
相關介紹請見部落格:http://blog.yam.com/tsbooks/。
本版書蘇珊.宋妲《論攝影》、
當代經典劇作譯叢《貓脖子上的血》、
《雙人派對》、林信華《符號與社會》已完成再版,
歡迎舊雨新知繼續指教。
◎ 外版新書推薦:
《利維坦與空氣泵浦》,史蒂文.謝平等/著,蔡佩君/譯,遠流。
《捍衛.生命.史匹拉》,《動物解放》作者Peter Singer /著,柿子文化。
《數位海盜的正義》,約翰.甘茨等/著,商周。
《並行與弔詭:薩依德與巴倫波因對談錄》,麥田。
《美國製造:凝視美國文明》,Guy Sorman/著,張台麟等/譯,允晨。
◎ 唐山門市書展:
在影像與聲音的旅行中,讀小說…
麥田「影音館」、商周「音樂河」、馬可孛羅「旅人之星」
單本73折,三本(含)以上7折,至八月底。
唐山精選新書
向田和子《向田邦子的情書》,連城三紀彥《情書》,哈里特.史淵《歷史大哉問》,雷諾.博格《德勒茲論文學》,約翰.伯格《另類的出口》,黃錦樹《文與魂與體》,
理查.魯本斯坦《亞理斯多德的密碼》,克利斯菲德.顧戈爾《夢一場,弗洛依德》,葛哈德.貝林格《神話學辭典》。單本73折,三本(含)以上7折,至八月底。
炎炎夏日,屏氣凝神,思索破案的蛛絲馬跡…
臉譜精選推理書展,單本73折,三本(含)以上7折,至八月底。
- Aug 08 Tue 2006 10:19
外省仔老爸 給我無私的愛
沒人會問父母親:「你愛我嗎?」因為無庸置疑!
生父早逝,留下三個小孩和一堆債務。
母親尚未卅歲,我們流浪了一段日子。某人介紹一位士官長給我的母親。她腳跺地哭鬧著,不甘願委身於大她廿四歲的老芋仔。但別無選擇,她在爸的牌位前說:「一定親手將三個孩子撫養長大」。
繼父當時在金門當兵,沒有結婚儀式,買了棟房子,讓三個孩子復學。退役後,家事他一手包辦。我偶爾回故鄉,本家總是以「外省仔」稱呼他。
我和妹過他姓,幾年前我改名時順便將姓改回來。戶政人員要我拿表格回去給因痛風臥病在床的繼父簽拋棄撫養權。
至今我仍記得那隻變形到無法握筆、勉強簽上名字的手。簽字前他說:「爸爸不管你姓什麼,妳這一輩子都是我的女兒。」
我沒提他對我們好不好,我只能說比親生的還好!他最掛念的還是我,而非他親生、與我同母異父的妹妹。
繼父有位哥哥終生未娶,晚年與我們同住。他一輩子守著「柑仔店」,沒見他換過新的衣服,過著比苦行僧還淡泊的日子。
伯伯死時,所有積蓄因為身分證父母欄與繼父的有筆劃之差,又無法自大陸取得證明其兄弟關係之情況下全數充公。我和弟有著相同感慨:這就是當年被蔣中正帶來台灣的小伙子,終其一生夢想著重返國土,現在客死異鄉。他來不及等到兩岸三通,這是許多老兵的一生。
繼父為人正直,他對年齡相近的外婆仍然當成自己的娘,對繼女的阿嬤也相同的尊重。有一次他和阿嬤因病分別住院。他向我提出要去探望阿嬤,我心想:「怎麼辦,阿嬤願不願讓他看?」
在阿嬤首肯下,我讓藍綠會面。繼父用盡他所有會的台語問候:「媽!你呷飽抹?」阿嬤:「你ㄟ郎卡好,擱ㄟ要來看我,自己身體要保重吼!」繼父透過我的翻譯依然答非所問:「有卡好麼?」阿嬤:「你飼阮孫大漢,真感謝你啦!」
就這麼雞同鴨講加翻譯,我完成最不可能的任務。
阿嬤出院後,繼父也辦出院了。在返家的路上,繼父要我繞路去向阿嬤道別。他無法下車,只坐在車上盡所能的傾著身子向阿嬤說:「媽!阮要轉去啊!有閒來迌,媽~再見!」阿嬤報以難得的笑容:「有閒擱來!」此後,本家不曾再以:「妳外省仔阿抹死喔!」這種方式關心他了。改稱:「妳那位外省仔老爸…」。這是他與她唯一的一次…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相見!
繼父晚年受痛風所苦,痛風石布滿全身關節並蹦出傷口,最後截趾又截肢,死於加護病房。沒親人在身邊,他所有積蓄在多年前被母親用來還生父的債、幫弟娶媳婦,房子也早賣了。如果我們還不省思莫名的偏執,我只能說…
記得梁修身演的「後山日先照」,講到二二八事件。劇中阿嬤並未因阿公死於國民黨的槍下而反對孫女與外省兵相愛。可是,現實中,省籍對立至今無法被淡化。
誰來整合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誰來凝聚我們相同熱愛這片土地的向心力,誰就能挽救人性、就能促進和平。
- Aug 08 Tue 2006 10:16
童軍 不需要政客掌聲
2006.08.08 中國時報
楊佳陵/北市(前北一女藍姐女童軍)
- Aug 08 Tue 2006 10:15
紀錄棒球史,是為了榮譽
2006.08.08 中國時報
◎謝仕淵
去年此時,正逢爆發二次職棒簽賭。一年來,台灣棒球歷經職棒票房與收視率下降、簽賭疑雲未解、人才培育、國外棒球環境的磁吸效應等問題猶存,最近,陳純甄失聯竟可能起因於兩千萬職棒簽賭債,而兄弟象隊以蔡豐安「不適任」為由釋出等事,皆令人徒增許多聯想。加之國內政局烏煙瘴氣,莫怪乎許多台灣人,早已將看王建民優異的投球,視為一星期中最快樂的事。
二○○六年,適逢台灣棒球發展一百年,百年來,原本由日本人所引進的棒球運動,經歷了不同時代的轉折與變遷,無論是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的嘉農、台灣聯隊、中華隊,乃至六○年代以降的紅葉、金龍、三冠王,甚至近二十幾年來的奧運、職棒、世界盃,棒球已發展出屬於台灣的意義,成為台灣人日常休閒的餘興活動,更是台灣人爭取榮耀的憑藉。超越族群、性別與年齡的棒球,無疑是台灣道道地地的國球。
事實上,近幾年來,在許多有心人士各自努力下,棒球文化的累積已踏出了一小步。如台灣棒球史主體性確立、全球化與本土化下的棒球發展等課題,均有研究者注意此些課題的發展。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為紀錄台灣棒球發展的軌跡,邀請棒球研究者共同參與編撰的《台灣棒球百年史》業已出版,而公共電視台與客家電視台也分別就其所關注,拍攝相關記錄片,「台灣棒球維基館」對於棒球史料數位化的努力已堂堂邁入第三個年頭,各地的棒球文史工作者也分別就老照片與口述歷史的資料進行記錄與保存的工作。
這些工作,刻不容緩,台灣棒球文化的見證者大多年邁,而在文字記載的傳統中,大多缺乏棒球活動的記載,此因日本殖民者對於日治時期棒球的報導偏重日本人,而戰後統治者則是對棒球不熟悉,棒球同樣淪為文字記錄的邊緣,如此一來,七八十歲的老前輩反而成為過去歷史的最佳報導者。
然而,投入棒球文化資產的資源實在有限,加上彼此之間缺乏聯繫,使得工作成果的累積往往趕不上老前輩的凋零,這不僅是棒球歷史的空白,也由於棒球對於台灣人意義非凡,因此,棒球歷史的空白也意味著一段無比美好的記憶,可能就此失落。
值此棒球發展百年之際,筆者誠心呼籲,國人應該重視棒球文化資 產的累積,不管透過出版品、紀錄片或者博物館,紀錄棒球就是紀錄台灣。更有甚者,棒球文化資產的應用也同時應扮演教育功能,棒球選手榮譽感與道德感的建立,來自養成過程的不斷教育,棒球文化資產所建立的價值,便是那足以作為典範的教材。金錢的誘惑下,職棒簽賭疑雲的廓清,不僅有賴政府部門大刀破斧,榮譽感與道德感的建立,才是根本之道。
台灣棒球的發展,需要一個記錄歷史且發揮教育功能的機制。如此,台灣棒球才有望在一百年的基礎上,走向下一個百年!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台灣棒球百年史》撰寫者之一)
- Aug 07 Mon 2006 22:59
從歷史與地緣角度 看青藏鐵路
2006.08.07 中國時報
從歷史與地緣角度 看青藏鐵路
- Aug 07 Mon 2006 21:51
別再困坐沉默之壘
2006年父親節前夕,中國時報論壇有篇提出「重視父親貢獻」的文章(篇名為《父親節 換個腦袋》)。文始提到台南舉辦了楷模父親的獎項,文中提到台灣社會重視「母親節」,卻不重視「父親節」,文末希望內政部能夠正視如此的情景,多多舉辦這樣的獎項。
然而以筆者身邊的經驗而言,獎項似乎不是第一要務,怎麼說呢?從上星期開始,因父親節將臨,身邊不少朋友苦思不知該送甚麼禮物給父親,以慰勞並表示關懷。我問他們為甚麼不直接問問父親本身想要甚麼呢?朋友們搖了搖頭,我問為甚麼不問,他們也都說不出個原因?只是覺得與爸爸無話可說,甚至有人說:「我跟他不熟」。
反倒是每每到了母親節,就沒有送禮物的苦惱,而是彼此分享今年要送甚麼,甚至還安排到明年去。如何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我繼續追問,他們的原因是相對於爸爸,和媽媽說話的機會多,少了彼此陌生的窘境。他們表示,父親從小主要在外,有的朋友家庭為雙薪家庭,但是他們多與媽媽的關係較為親密,有的男性朋友與媽媽共同做家事、看連續劇等,都有許多話題可談,但是爸爸常常不發一語,逐漸始有權威感,這樣的感覺產生隔閡,所以這些朋友很少會同父親談心事,相對地,父親好像全無苦悶或是心事,也不太清楚父親在想甚麼,總是靜靜的。
這樣的困擾不單只發生在「核心家庭」,台灣這些年來的社會文化變遷,使得家庭更多樣貌。這幾年單親父親協會成立,根據這些單親父親分享他們的生命過程,都覺得「離異」是一個轉戾點,同時也是一大考驗。
離異之後,單親爸爸往往會有母親作為後盾(此部分相較於單親媽媽,多數的單親爸爸還是擁有比多數的單親媽媽較多家庭支持)或是女朋友幫忙負責家務,但是仍有的單親爸爸得獨力照護小孩,這才發現他們都與孩子相當疏離,所以在離異後的前幾年,父親與孩子的關係相當困難維繫,有的彼此感到尷尬,甚至僵持、發生衝突等,有的單親父親想要讓孩子知道他很努力,卻無法用語言表達。
此協會當中,也有離異之前就與孩子關係密切,所以離異之後,除了得彼此條是家庭型態改變之後,在兩代的情感經營上不太有大問題,協會的成立也主要是因為單親父親於感情經營上感到無助,才尋求資源,彼此認識之後,才發現是大多數單親父親都有如此的困難,開始串聯而成立協會,彼此藉由生命故事的分享,鼓勵父親多說、多言語表達。
從挑選禮物到離異的情況,這些都是最日常生活的事件,也是最貼近我們本身的。有些父親從過去不懂得如何表達,或是吝於言語關懷、情緒分享等,讓孩子較難以了解,這兩件日常生活的例子,如是的肇始與社會文化所期待的男性氣概有密切關聯:簡單而言,即是一套要求「『男人』該怎麼樣才是『男人』」的標準,這套文化主要關切到所謂女性該是陰柔而男性該是強健的標準。女性是弱者而男性是保護者的形象,這也關切到把女性及男性定義成是「對立」的,男人被定義為天性上是具攻擊性的、競爭的、支配的。因此,男性不被鼓勵,甚是不允許透露過多的情感,但是人與人的關係建立,多需要透過情感揭露才逐步累積。
父子關係與父女相處模式與所遇到的困窘也有所不同。父親與兒子之間的關係是「權威的」,與父親產生疏遠的關係,父子的相處模式便是「能力」與「模仿」,這會有兩展發展:一是順從權威,一是背叛或忤逆。父親本身為生理男性,往往碰到女兒生理相關問題,多是「難以啟齒」,其實不管是對女兒或是兒子,這些情況都是可以透過溝通與關懷作為改善之途。
該如何逆轉與改善呢?最首要則是打破「性別疆界」,發現這套「性別二分」的詭計:定義性別的權力。
過去定義成功的父親是汲汲追求成功、為工具性的人際關係者,如此,會造成外顯與內隱的附加責任與代價,包括無法抒發情感、害怕「情感關係」的建立、要表現出「強者」的姿態等,這即是「性別體制」最大的詭計-「性別特質大於個人特質」,但是這些定義都是來自於外在社會文化。
這些界定與規範並不適合每個人,一個稱職的父親,應當是聽聽孩子、妻子的期待,以及自己想要甚麼樣的家庭關係進行衡量與定義,而非遵循著不一定適合的文化規範,這樣的轉變能帶來家人的肯定,比是否拿到獎項來得更加鼓舞!
- Aug 07 Mon 2006 14:35
父親節,換個腦袋思考
2006.08.07 中國時報
許榮宗/台南永康(研究生)
明天是父親節,各地都舉辦表揚模範父親活動,台南市政府今年所表揚模範父親中,有三位是兼代父職的女性,堪稱偉大的「另類爸爸」,格外令人注目。
一般說來,父親雖為一家之主,肩負整體家庭生計重任,但父親節被重視程度顯然遠不如母親節,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是各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公所,每年行禮如儀舉辦模範父親選拔表揚活動,由於是年年舉行,各村里每年都要提報對象供上級圈選,不免流於形式,很多村里採用輪流提報方式,明顯失去表揚模範父親的旨意。還有一種情況是,接受表揚的模範父親,絕大多數均為在地方社經地位高,子女有傑出成就,經濟生活富裕者,形同錦上添花。
表揚模範父親要有新思惟,希望扮演火車頭的內政部,也能要求各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公所徹底落實。
- Aug 04 Fri 2006 10:27
虐貓的知識系統意涵
近些時日,先由網路發燒,接而愛貓網友大肆討伐,原先以「簡體字」作為描述虐貓之文字介紹,後來由網友發現灌食的洗衣乳、背景報紙皆為台灣出產,甚而,近日揪出虐貓者的居所,經過媒體報導與訪問之後,當事人反駁,甚至認為那只是「管教」,其母親也不覺得有何可審。如此惹來更多非議,然發生如是的情況,與李維史陀進入原始部落所作研究認為人的知識體系是藉由「二元對立」的概念建立,像是「社會/大自然」、「人類/非人類」、「男性/女性」等,排除與歧視等行動也是透過如此的「我群/他群」的區分導致,這樣的區分有何問題?主要是「價值體系」評價好壞或是優劣。
虐貓者認為「貓」為「他者」,是需要接受管教的「客體」,這樣以「我/己」為主體的概念,才是致使虐待事件發生,事後他仍是以「己」為中心的方式辯白,認為自己是對的,貓是有問題、不懂規矩、需要管教等說詞,予以這樣的暴行合理化,因為「貓」被當事人視為「劣等」,並不值得「平等對待」。
然而,虐待的見聞不曾間斷,這次的案例也並非個案。有人為了尋找樂子,將自己養的小狗從三樓往下丟,「測試」骨頭是否夠硬?有人實驗貓是否真有「九條命」,想盡更種方式嘗試,這些情況依舊在台灣社會發生,這些都是因為「主體價值」所導致的結果,施虐者為主體,視受虐者為他者,這樣的情況也適用於兒童虐待、家庭暴力以及其他暴力事件,如是的知識價值體系滅殺「多元價值」、「尊重差異」的可能。
除此之外,更玩弄「繁簡文字」符碼,將這樣的「有趣行為」,實際上,當事人認知到這樣的行為實為「暴行」,將這樣的「暴行」與「簡體字」連結,「簡體字」並非只是單純的文字,同時也象徵著「使用簡體字」的族群,如此「用心」,其實不需要多做辯白,因為一開始,當事人就心虛地試圖將責任推諉,不清楚何以當事人不斷地強辯?將責任往無以參與人類言語體系的受害者推?
- Aug 03 Thu 2006 10:12
虐貓無刑責?人格有偏差
2006.08.03 中國時報
凱倫/北縣蘆洲(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