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郎/勞動人權協會總幹事(高雄市)

日昨北縣再傳人倫悲劇,單親家庭母親失業後,在負病和生活困苦的壓力下,攜女走上絕路,此為當前社會中的典型弱勢者尋短事件,難道我們果真無法齊力阻止類似悲劇再發生。

悲劇一再發生,顯然相關政策不符社會實際發展,脫離了民眾現實需求;或者各級政府仍按過去行政作業方式。或明明預見民眾對社會福利需求增加,但社福預算的總額和結構卻無甚變動,在此情況下往往是社工人員人均業務量的增加,結果造成最有需要的弱勢民眾卻無法得到支持。

關注民眾自殺的問題,還必須從扁執政後所形成的高風險社會對民眾生活的壓迫來進行探討。

譬如,當住房租金竟接近基本工資,最後壓得人們走上絕路時,直接該檢討批評的就應是當局相關的住屋土地、勞動就業與工資所得的政策。本來,針對中下層民眾的需求,特別是社福支持的對象,本應是提供給低廉的公共租屋、國宅,這向來是社會福利政策的重點項目之一,但是公共租屋政策向來不被重視或短缺,並且往往是需求者和使用者不一。結果,房租成為生活費的過重負擔,住房問題成為城市薪水階層的大問題。

形成此問題的因素固然不少,但民進黨政府近幾年來的施政偏向和錯誤卻難辭其咎。北、高等城市發生多起失業者最後付不起房貸房租,最後房子遭拍賣或尋短者。整個勞工階級也因當局的勞動彈性化政策使得工作與所得呈現不穩定,失業者增多,欲再就業者多僅能尋得契約工,讓上述問題雪上加霜。如何在此高風險的社會中提出積極面向弱勢者,讓其真能感受到溫暖的社會福利政策的支援,已刻不容緩。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18  中國時報
喬夫/北市(上班族)

 

    「你匯款了沒?」這是近日民眾見面打招呼最常聽到的問候語,周遭不少朋友同事紛紛慷慨解囊匯款,雖然很多捐款人自己都不相信倒扁訴求會成功,也不相信阿扁總統真的會下台,但是捐一百元數字不大,盡棉薄之力宣洩不滿情緒,背後代表的意義卻是無窮。

    不過,也觀察到不乏有人將不滿的怨氣發洩在當初投票給阿扁的選民上。有人「好心」要幫忙匯款、有人不斷追問這些人後不後悔,累積已久的反扁民怨被挑起固然一發不可收拾,而另一邊泛綠選民的情緒不斷被刺激,是否會再一次撕裂社會令人憂心。

    日昨貴報刊登〈難道不挺扁就是壞人?〉筆者在此也想反問一句:「可不可以有不倒扁的權利?」我對阿扁同樣從期待變成失望,我希望執政者有作為,也期盼有個安定和諧的生活,阿扁下台的訴求雖然代表社會上很多人的聲音,但是沒有選擇這個方法表達不滿應該也是該被尊重的選擇。

 

    我相信這些慷慨解囊的民眾是為了台灣好,期待藉由阿扁下台換得更好的生活,但是不倒扁並不代表認同阿扁的作為與執政成績,大家同樣關心這個社會,只是表現方式不同,只不過當今倒扁聲浪太大,並且容易被泛政治化,只有隱忍沉默。

    我不在乎阿扁是否能夠做到任期結束,我在乎的是社會已經禁不起再一次動盪撕裂。在此祝福倒扁匯款民眾的訴求,能帶給社會更積極正面的意義,也希望其他不參與匯款的人同樣被尊重,唯此,台灣人民的民主素養才會向前再跨進一步。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18  中國時報
蘇龍麒/北縣汐止(國會助理)

 

    旅美棒球好手王建民因國內媒體對於「養子問題」大肆報導,因此宣布暫時停止台灣所有媒體採訪權。對於王建民的決定,我們應給予尊重,但也要對八卦媒體提出嚴重譴責。

    觀看美、日職棒的球迷可以發現,即使在世界大賽或是美國職籃NBA的季後賽,球員接受採訪也以召開記者會的方式,沒有私闖休息區的可能性。今年初,為因應陳金鋒回台打球,中華職棒大聯盟也規定,球員賽前禁止接受採訪,也禁止與球迷的一切互動,當時還引起一波不滿的抱怨,今日看來,當初的決定並沒有錯!

    再從記者採訪的內容來看,台灣各家媒體多派出駐美記者前往採訪王建民,但這些記者長期接觸的是政治、財經等相關新聞,對於體育新聞本就不十分了解,即使從台灣派出採訪記者,也因台灣媒體長期忽視體育新聞,而派不出像樣的記者來,不僅提問內容乏善可陳、提問錯誤、重複,無怪乎王建民總以簡短的句子回答,因為連觀眾恐怕都覺得「實在沒有什麼可以回答的」!

 

    尤有甚者,還有記者採訪還沒開始便尖叫連連,嚷嚷著要與王建民握手,請問記者的專業到底何在?到底是去看球星,還是採訪?

    希望媒體能夠記取這次的教訓,拿出應有的專業水準,提供台灣球迷更多、更好、更充實的採訪內容,也還給王建民平靜的投球環境,一次次的繼續為台灣爭光!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18  中國時報 
鄭生地/彰化鹿港(國小訓導主任)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16  中國時報 
陶松齡/北縣新莊(牙醫師)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16  中國時報 
蔡田/北市(國小校長)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16  中國時報
劉進興/北市(教授)

 

    最近,貴版多篇投書主張原住民電視台的台長不應該由非原住民擔任。筆者認為,此一論調乍聽似乎有道理,卻將問題過度簡化。

    原民台傾向於用原住民,客家台用客家人,原因不是血統,而是因為不同族群的人不易瞭解少數族群的文化,當然就不易勝任。從這個角度來講,主要還是專業的需要,而不只是血統考量。

    因此公視的遴選委員會初選選出兩位原住民,一位漢人,這個名單送到董事會,應是經過詳細考慮,才選擇虞戡平導演的。我與虞君雖不熟,但共同開過幾次會,知道他與原住民部落有長期的互動,拍了許多原住民紀錄片,近年更培育不少原住民影像人才。他對原住民文化的熟悉,以及他的影像專業,可以協助原民台在草創時期打好專業基礎,好好培養領導人才,將來才能健康地發展。

 

    在絕大多數是原住民的電視台中,有一位非原住民的台長,只要他無私心,不但無礙於所謂原住民族的自主性,說不定更可以促進原漢對話,讓原民台的節目更能深入台灣社會。

    公視董事會敢冒「政治不正確」的誤解,一定是深刻瞭解到虞君的這些能力,正是這個階段原民台所需要的。那麼,面對批評,公視董事會應該負責任地為自己的決定辯護。讓虞台長自己承受這些批評,並不公平。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15  中國時報
◎管中祥

 

    昨日李明璁教授〈一切從不看開始〉一文,說出了許多人對新聞台的感受,「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今年二月重啟民眾申訴機制以來,「新聞台」是眾民投訴的最大宗,申訴的理由不外是製造對立、侵犯人權、內容腥煽、查證不實,顯然,社會對新聞台的不滿已到極點。

    李教授的不僅對新聞台有諸多批評,更建議民眾將不滿與憤怒轉化為積極的公民力量,透過「拒看」新聞台及遊說鄰舍和店家的行動改善媒體。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民眾除向本會投訴,也會採取各類的抗議行動,二○○四年開始,苗栗社區大學就與「媒改社」、「媒觀會」發起全國性的關機運動,三年來,不僅響應者越來越多,參與的團體更擴展到二一五個。

    「關機」對許多人而言並不容易,但也許可以透過不看新聞台的機會重新檢視電視和我們的關係。例如,我們是不是曾經拜訪親友,卻一堆人雙眼盯著發光的電視,話也沒說上幾句?會不會一家人圍在電視前,彼此卻靜默不語?有沒有因為過度迷戀電視,而讓自己更加忙碌?會不會在看完新聞主播的賣力演出後,腦筋仍是一片空白?是不是曾因為電視新聞錯誤及不實資訊,親友們爭得面紅耳赤?會不會看完新聞台之後心情更為煩躁?社會對立更形加深?

 

    除了重覆的新聞疲勞轟炸與莫名的資訊焦慮外,新聞頻道還帶來大量侵犯人權的腥煽新聞。更值得注意的是,政治新聞的表現雖然偶爾對執政者產生壓力,但整體而言卻造成政治八掛化與瑣碎化,忽略政治議題的根本面向。例如,「台開案」涉及了嚴肅的且重要金融商品交易及防弊系統檢討與建立的問題,但媒體卻總是繞著趙駙馬的四十五度角、七個黑衣人,以及最具阿卿嫂生活作息打轉。

    進一步來看,政治新聞也表現出「公共事務無能」與簡化政治的鬥爭的「去政治」特質。現在的新聞頻道或可稱為「守望者」(surveillance),告訴我們誰爆了什麼料,被爆料者又是如何回應,也對政府及相關人士的貪瀆大加撻伐,但仔細觀察,有多少弊案是媒體自行揭發的呢?媒體並沒有幫我們作好資訊查證與澄清的基本工作,表面上看起來客觀中立、兩面並陳,但事實上卻忘了查證是資訊散佈前的最重要工作。這並不是說,台灣媒體在監督政府全然無功,只是這種亂槍打鳥的監督方式,即使媒體能對政治人物產生恫嚇作用,也可能造成無辜者的傷害,甚至是社會的信任危機,只成為政治鬥爭的嗆聲工具。

    更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媒體一直沒有成為促成民主對話的公共論壇,不僅對於政府政策評析貧乏,對民意代表的問政也很少提出針砭,僅將「政治」侷限在狹隘的政黨對決,情感與認同召喚,忽略了政治的多元面向,讓人擔憂的是,新聞台不但未能充分處理公共議題,民眾對公共議題的理解與關心也可能在媒體的引導下,日漸向八卦與情緒面向,久而久之,去政治的社會與媒體,將會是極權主義再起的溫床。

    或許你會擔心,關掉新聞台會讓自己陷入資訊孤島,與世隔絕,但事實上,關掉新聞台,你仍然可以從其它的管道看到更豐富的新聞資訊及更多元的觀點;也許,你可以至少找個禮拜跳過新聞台,從這時候開始,說不定你會覺得「離開心更寬」。

    (作者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15  中國時報
◎賴文福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14  中國時報 
李明璁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11  中國時報 
方祖涵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11  中國時報
陳柏謙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11  中國時報 
蔡慶同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寶/幼教老師(中縣大甲)

閱讀九日李家同教授「可怕的低分錄取」一文,個人是兩個大學生的家長,頗不以為然。

坦白說,當前台灣的大學增設太多、科系類別太多,才會導致考生錄取率的大幅提升,甚至創下新高達九成以上。不過,大學的增設,這是教育主管部門的行政決策,不是考生或是家長的問題。增設太多大學,導致錄取率大增,是必然發展的現實。但如果換個角度,何妨看成教育普及、提升國民素質的好現象。

每一個人的成長歲月,或多或少,都曾經有過「低分」的階段。一時的低分,未必都是永遠的低分;入學時低分,未必畢業時也是低分。更何況各級教育的重要目標,不就在於循循善誘、啟發潛能、訓練專長、提升智能嗎?

至於「教育沒品管,畢業無頭路」的問題,基本上那是在校期間教授們的「品管」問題,成也教育,敗也教育。想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的古訓,想想孔子的「有教無類」,在大學殿堂裡,請不要嫌棄、看衰我們子女的「低分錄取」,好好幫忙拉拔督導他們吧!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8.10  中國時報
邱天助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