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Others Voice-2006 (176)
- Jul 12 Wed 2006 15:01
英語字典抓住脈動 中文詞典如老骨董
- Jul 10 Mon 2006 23:15
「愛瘋狂」回響大 全球同志瘋出櫃
2006.07.10 中國時報 「愛瘋狂回響大 全球同志瘋出櫃
張士達/綜合報導
- Jul 07 Fri 2006 10:33
大學分類 透過競爭成形
2006.07.07 中國時報
劉維琪/北市(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董事長)
- Jul 07 Fri 2006 10:31
女球迷 名字不叫花癡
- Jul 06 Thu 2006 13:41
建成圓環遇到誠品書店
- Jul 05 Wed 2006 11:27
南方朔觀點 中研院,廢了吧
2006.07.05 中國時報
南方朔
自從當代法國思想家波赫底厄(Pierre Bourdien)出版《學術人》(Homo Academicrs)之後,學術人和學術機構這些以前被披上許多道德神秘面紗的角色,也就從諸神的神殿,重新回到凡間。
於是,無論學術人或學術機構,它們其實還是「人」和「機構」。既然是「人」,當然也搞政治,炒作明星,藉以取得超過其他地盤的高高在上影響力;官階愈高的學術人當然也就和現實權力掛鉤愈緊。學術人和學術機構擁有最大的「文化資本」,它們可以靠著這種「文化資本」而去做分類,甚麼是學術或甚麼不是學術,甚麼是對的學問或甚麼是不對的學問,全都在它們的一言九鼎中。學術人和學術機構的這些特性,使得它也和其他小社會一樣,有所謂的拉幫結派,整肅異已,必要時就出來挺挺政治,親信就多分點經費。學術人和學術機構的遊戲,近年來早已成了一個研究的新領域,可惜的是台灣學術人缺乏了做這種研究的膽量,否則更有趣,更有反省作用的材料必將多得要車載斗量。
- Jul 04 Tue 2006 11:36
博客來6月份暢銷書排行榜
時間:6/1日~6/30日
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 Jul 04 Tue 2006 11:34
誠品書店6月份暢銷書排行榜
時間:6/12日~6/25日
來源:誠品書店
˙人文‧科學(歷史、哲學、社會、宗教、心理、文化評論、自然科學、應用科學)
-
芬蘭驚艷/吳祥輝,遠流
-
鍬形蟲54/張永仁,遠流
-
原來, 我們的生活很巴黎/瓊恩‧德尚,天下文化
-
獨角仙.鍬形蟲圖鑑飼育完全Book/吉田賢治,楓書坊
-
我這樣教出資優兒/徐權鼎,文經社
-
漢字的故事/林西莉,貓頭鷹
-
孩子的成功靠媽媽99%的努力/張炳惠,核心
-
平安日本/茂呂美耶,遠流
-
慢活/歐諾黑,大塊
˙華文創作(現代文學、傳統文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九把刀,春天
-
第二十一頁/李家同,九歌
-
柔軟的神殿˙古典小說的神性與人性/張曼娟,麥田
-
天作不合/侯文詠,皇冠
-
收到你的信已經太遲/張小嫻,皇冠
-
頑皮故事集新版(附CD)/侯文詠,健行
-
藏獒/楊志軍,風雲時代
-
天地有大美/蔣勳,遠流
-
狼圖騰/姜戎,風雲時代
-
有一天啊,寶寶/蔡康永,皇冠
˙翻譯文學(英美文學、日本文學、世界文學)
-
天使與魔鬼/丹.布朗,時報
-
達文西密碼/丹.布朗,時報
-
追風箏的孩子/卡勒德.胡賽尼,木馬
-
巴別塔之犬/卡洛琳˙帕克斯特,寶瓶
-
但丁俱樂部/馬修.珀爾,時報
-
250天倫敦應召日記/Belle,圓神
-
紙房子裡的人/卡洛斯˙M˙多明格茲,遠流
-
Mystery Vol.1 艾勒里.昆恩百年誕辰專輯/傑佛瑞˙迪佛等,臉譜
˙財經‧商業(工商管理、投資理財、經濟學)
-
OFF學:會玩,才會成功/大前研一,天下雜誌
-
世界是平的/湯瑪斯.佛里曼,雅言
-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哈福.艾克,大塊
-
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山田真哉,先覺
-
專業/大前研一,天下文化
-
蘋果橘子經濟學/李維特、杜伯納,大塊
-
藍海策略/金偉燦、莫伯尼,天下文化
-
創新者的思考/大前研一,商周
-
非品牌/威普弗恩,大塊
-
思考的技術/大前研一,商周
˙藝術(美術、建築、設計、工藝、攝影、表演藝術)
-
北歐瑞典的幸福設計/山本由香,西遊記
-
美的歷史/安伯扥艾可,聯經
˙心理‧勵志(勵志文學、大眾心理)
-
遇見你,我更懂自己!/吳若權,圓神
-
佐賀的超級阿嬤/島田洋七,先覺
-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方智
-
會撒嬌的女人最好命/羅夫曼,太陽氏
˙健康‧生活(醫學、飲食、生活、室內DIY)
-
感謝老天,我得了癌症/許達夫,天下文化
-
營 /謝明哲,三采
-
全方位對症養生蔬果汁/曲孝禮審定,楓書坊
-
變髮達人/林葉亭,平裝本
-
美食鳳味:阿基師偷呷步(附DVD)/鄭衍基,台視
- Jul 04 Tue 2006 11:22
昨夜最新:中研院將進行台灣總體學術研究競爭力分析
中央社 2006-07-04 00:08
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607/20060704958252.html
- Jul 04 Tue 2006 10:50
本是同根生? 調查顯示多數英國人對美國人沒好感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6-07-04 00:19
http://news.yam.com/ettoday/international/200607/20060704956835.html
- Jul 04 Tue 2006 10:20
科學證實 金錢買不到快樂
楊明暐/綜合報導 2006-07-04 04:00
常言道:「金錢買不到快樂。」但大家又偏不信邪,汲汲營營於充實自己的荷包。美國兩位學者最近發表研究報告,證實人們口袋裡的錢越多,不見得越快樂。
- Jul 02 Sun 2006 11:24
英雄割據銀幕 「超人」早已「再起」
2006.07.02 中國時報
王志成
- Jun 28 Wed 2006 23:15
香港10年後兩性失衡加劇
【中央社香港電】香港政府即將發表的最新人口政策報告指出,人口老化是香港未來30年的難題,65歲或以上老人的比例,預計佔總人口的2成6,且兩性失衡也將加劇,10年後女男比為10比7.5。
政府統計處長馮興宏表示,從人口發展角度看,現時香港是「盛年」,二戰後的嬰兒潮現在還未算老,老人撫養比率低,「但過了2016年,人口開始老化,65歲以上人士會快速增加」。馮興宏指出,按統計處推算,現時65歲以上長者比例佔總人口的11%,2028年預計將增至24%。
馮興宏擔心,香港出生率已跌至歷來最低水平,若要人口自然替補,每位婦女應生育2.05個孩子,但現時每名適齡婦女生育率是0.966個,推算未來30年仍相若。報導引述港大統計及精算學系高級講師葉兆輝指出,低生育率及壽命延長是香港人口老化主要原因。不結婚及遲婚,加上結婚後又因夫妻工作時間長,無暇照顧家庭而不生或少生子,使問題惡化。葉兆輝表示,新加坡及北歐國家的鼓勵生育措施,如稅務優惠、改善托兒服務、5天工作制等,成功阻止出生率下跌。
此外,香港「星島日報」引述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轄下的「人口政策支援小組」的報告,男女失衡情況將會加劇,到2033年,女男比例將急降至一千比749名。同時,港人首次結婚的年齡中位數也不斷推遲,去年男女分別為至31歲及28歲。港大家庭研究院副總監朱楊珀瑜表示,近年家庭及婚姻觀念將愈來愈薄弱,家庭不一定是男女婚配,可能是兩男兩女,或同性住在一起,其實都算一個家庭,社會要適應更多元的家庭觀念。
- Jun 28 Wed 2006 22:58
游移思考:強橫的愛心
總統女婿案、夫人SOGO禮券案、金控案、政治獻金案,還有傳言更大條的弊案,陣陣的槌擊心肝,而這揪疼撕扯,與上位者對權位的戀棧成正比,拉扯不盡。麻痺了,一天爆一弊案,一天一種說詞,永遠的今天否定昨日。但,還有一種疼,是年輕孩子的青春埋葬,是躍躍長大的身軀沒有食糧,是學習機會一但失去影響終身的哀傷,上萬孩子貧困、飢餓、失學的災禍,是難以忍受的疼痛。
怎麼辦?無人告訴我們,是政策哪裡出錯?無人告訴我們,為何問題歷經不同教育部長,依舊存在?不知是誰說的,「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待」,心疼,又心急。「用愛心做朋友──富邦教育儲金專戶」,呼籲社會大眾認養繳交代收代辦費的急困學童。看到這樣的呼籲,焦急的心,似乎有了出口。每個月6百元,一年1萬2千元,就可以認養一位孩子,讓他繼續學業。
再也不是「無名氏」的捐款,而是強調與受助對象互動的「認養」。真的「養育」嗎?那也不是,而是透過讓認養人與認養學童共度一天的「親子日」,讓認養人親自看看認養成果。「親子日」則是表達溫馨、親切、與感恩的日子,感激認養人,也感激守護認養學童的企業大家長,與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良心企業。
當然大家長很忙碌,在這一天之外,還要絡繹於前往官邸的道路,除了快速的吸收一家家的公股銀行,還要研究賺錢尚能退稅5億多的經營技巧。良心企業,迅速的透過兼併壟斷,成為台灣四大家族。民間集團,卻深諳當今做人做事的道理,透過國家安排,獲得所要的一切。透過蔡鎮宇擔任掌控國家匯率的央行理事,內線成為公務;透過掌握金控、公營銀行,以社會資金充當本家金脈;甚至慈善事業,透過與縣市政府合作,獲得乖乖配合「親子日」,懂得感恩的「認養學童」。
政府樂意撇開自身的責任,省去一筆教育補助款;而企業,藉此獲得「公益形象」,省去效果低廉的廣告費,甚至是弊案來臨的預防針。申請民眾卻是自教育補助申請變為「受認養學童」;必須填寫宛如寵物認領般的自我特點描述單;以及表達「感恩」的感謝信。孩童的尊嚴受損,心理的反感,富邦慈善基金會人員說了,若覺得申請手續太繁瑣,可以尋求其他資源。在政商合作下,莫名奇妙失去教育補助款的民眾,竟又學到了一堂課,原來壟斷無界線,愛心也可以很強橫。
- Jun 19 Mon 2006 10:19
《三少四壯集》T恤不愛我 【張小虹】
中國時報 E7/人間副刊 2006/06/14
有兩種衣服絕對不買的。一種是超級名牌的二手服飾,不論是寄賣
- May 16 Tue 2006 23:00
用鞭刑拼治安? 家長團體:落後讓人遺憾
- May 16 Tue 2006 22:52
高雄縣縣長楊秋興提「鞭刑」看法 人本:要求收回主張
針對高雄縣縣長楊秋興提出對冥頑青少年適度施予鞭刑,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邀請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顧立雄、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長高涌誠、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慧英,表達要求楊秋興收回「鞭刑」主張立場。
- Apr 08 Sat 2006 18:17
殺人…自殺… 野蠻台灣需要生命教育

幾天前,一位沒有能力扶養孩子的祖母親手殺害了兩個孫子。發生這樣慘絕人寰的事,實在是台灣人莫大的恥辱。
這個故事反映了多層的社會、文化問題。最表面的一層是社會福利與安全制度的欠缺。貧病交加、求告無門,應該是落後的傳統社會才有的事,為什麼在今天的台灣還會有這種事?既然有社工,為什麼沒有救援的管道,逼著他們向銀行辦卡高利借款,最後走上絕路?
第二層是家庭問題。父母養育子女是他們的天職,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親子關係是倫理的基礎。可是在這個故事中,兒子不但沒有照顧病中的老父,生了孩子不養,反而在離婚後把孩子丟給老母,傳統的美德到那裏去了?
第三層是對生命失去尊重的問題。台灣這幾年來,殺人與自殺已到可怕的程度。文明社會之所以有別於野蠻社會,就是對生命的尊重。人類不能不吃肉,但為了避免親眼目睹傷害生命的行為,孟子才說,君子遠庖廚。可是我們的飲食文化,美味非活體不可,傳統市場中的宰殺,幾乎是生活的一部分。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人怎麼可能尊重生命呢?因為有吃香肉的傳統,才時有虐待狗的新聞,因為習慣於殺害動物,才無懼於殺害人類。這實在是很嚴重的文化問題。
在這個故事中,這位祖母為了不忍兩個孩子未來因無人照料而受苦,不惜親手殺死他們,是很可怕的思維。如果她是出於愛心來做這件殘忍的事,表示我們的社會患了嚴重的心理病。報上說,過去一年內,台灣有二十幾位父母自殺時把他們的孩子帶走。他們真的認為死亡是解除痛苦的方法,生命除了痛苦,還是痛苦。在台灣過日子真的這樣令人絕望,必須以結束生命來解除痛苦,以殺害子女來表示對他們的關愛嗎?
希望政府拿出具體的辦法來扭轉這一漠視生命的風潮。首先要面對因貧病而輕生的現象,特別是有就學孩童的家庭,擬定解決之道,以防繼續發生。政府應該做的,不應讓他們飲鴆止渴,向銀行借錢。
進一步要檢討學校的倫理教育。推行愛的教育,不能只把重點放在廢止體罰上,要使孩子們知道什麼是愛,學著愛與被愛。如果只廢止教師的責罰,卻放縱孩子們的野蠻行為,除了製造青少年問題,還有什麼好處?他們長大成人會孝敬父母,養育子女,尊重生命嗎?
教育部倡議生命教育已經好幾年了,但至今看不到甚麼具體的方案。今天的教育不能訓、不能導,只有下十百倍的功夫才能使下一代知道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不但在學校裏要積極推動生命教育,在社會教育的範疇,也要把生命價值的肯定當做目標來推動。甚至社會工作也應與社教相結合,擴大其效應。社會上瀰漫著一股肅殺不安之氣,是我們為建立尊重生命的社會而努力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