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士芬台北報導】國科會昨天發表一項「本土及新移民家庭的幼兒與母親互動特性比較的研究」報告,結果顯示:新移民所生的孩童和台灣小孩雖然沒有明顯不同,但新移民子女和母親互動明顯不足,值得相關單位重視。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曾美惠台北報導】立法院2003年立法通過「家庭教育法」,2004年頒佈「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資格遴選及培訓辦法」,鼓勵所有家庭教育工作人員參與認證,目前已經有127人通過認證,預估未來會更多,讓家庭教育朝更專業的方向發展。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12.15  中國時報 
張正學/桃園市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12.15
張鐵志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擁抱人本思維的家長、教師們正欣喜禁體罰條款正式入法的當下,相對也有一些憂心夫子們和適應不良的家長心生疑慮,擔心孩子們沒人願意管;身處教育現場的我們也認真地討論起面對學生,教不聽、叫不動、管不著、碰不得的時候又該如何以對。

對此,筆者則是保留了正向與樂觀的看法,不敢誑言所處的教育現場是一塊零體罰的樂土,但可以肯定的是,倚重體罰為課室管理手段的教師是少之又少。更值得安慰的是在禁體罰入法前漫長討論期間,教師們在想法上就已經有了定數,立法不是廢教師的武功,而是揭示與宣示這項對學生的保護與對新時代教養心態改變的呼應。

夫子們毋須擔心教化沒人聽、訓輔沒人理,而是積極的面對我們教育工作的諸多改變與迎接更多的挑戰,諸如少子化、新台灣之子與隔代教養、課程教材銜接、親師合作等教育議題,區區「禁止體罰」此等觀念之正名又何必掛心,用心、投入的老師是不足為懼的。西諺:「如果你想做,你就會找到方法;如果你不想做,你就會找到藉口。」

【2006/12/15 聯合報】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美國航太總署研究指出:在全球暖化趨勢下,二○四○年夏季北極海將不見冰影。這種趨勢研究,近年已成為國際學術研究的主流。所關懷的是:下一代的子孫將會面臨如何險峻的挑戰,當然,也就期望找到避災的可能途徑。

未來的各種情境發展,幾乎人人都會假設並進行之,但必須是有依據的,而非白日夢式的任意想像。同時,獲致的結論能夠被多數讀者接受,並進而檢討改進現行策略,期降低未來的風險。

不過,概念性的未來是很難被具體應用的,必須是定量的估算,如二○五○年代夏季台北盆地出現日最高溫大於等於三十五度的日數,可能將由現今的平均三十一日增加到五十四正負十二日,這樣的結論就能被行政官員具體應用在估算熱浪死亡率的增加、公共衛生的投資、能源的消耗、綠建築的改善等。

現今對於全球未來氣候變遷發展,最具權威的組織當屬聯合國「跨國氣候變遷小組」,其第四次評估報告將於明年五、六月釋出。其內容將不僅成為許多學者研究與教學的主要參考,更是環保人士在推動下一階段溫室氣體減量議定書的重要依據。我國無緣參與其討論、撰稿與審稿的過程中,但應該了解到:所有參與學者均是由各國委派,而最後完成後的報告也是經各參與國的同意後才能對外公布。換言之,世界各國政府與學者對於未來的評估,是經相當長時間的互動溝通後,才取得共識。

顯然,各國政府必須嚴謹地承擔其責任。以美國為例,其在一九九○年十一月參眾兩院通過「美國全球變遷研究法」,要求統合十五個部會的資源,合作推動全球變遷研究,並據以在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下成立「美國全球變遷研究計畫」。所以,即使布希總統不願簽署京都議定書,但每年仍編列相當經費,主導全球變遷的研究,包括探索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與當採取的因應之道。其中包括美國國防部於二○○三年底被洩露的秘密文件,其將未來二十年內突然氣候變化視為可能引起全球動蕩的重要威脅。

我國對於未來學的推動尚屬起步,政府應具體承諾加強氣候變遷監測與預報技術,並大量投入資源。

【2006/12/15 聯合報】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立法院十一日進行生育保健法的公聽會,此次公聽會最大的爭議點即在於:婦女實行人工流產是否應有「強制諮商」與「強制思考期」。

調查顯示有八成以上婦女,要的是婦產科醫師諮詢,而非諮商。我們認為,婦女自己如果覺得需要,當然可以在墮胎前尋求中立的心理諮商服務,但沒有人有權力「強迫」婦女接受諮商。國家不應強制婦女接受「以保留胎兒為目的」的任何「假諮商」。

心理諮商應是中立的,以個案為中心,如果有預設立場,意圖改變婦女的選擇或施予壓力,就違反了諮商倫理。而從實際面來看,台灣目前合格之諮商心理師人數不到一千人,除城鄉差異外,能否及時提供也是問題。

事實上,大部分婦女從知道懷孕到實際求醫,已經過至少八天以上思考時間,且當中也與家人、朋友,甚至專家們不斷反覆討論商量,所謂「衝動型」婦女不過是極少數。國家介入要「強制」婦女重新思考的規範,除了明顯歧視婦女做決定的能力之外,同時也否定了在婦女背後支持她的家人。從實際面來看,對許多弱勢或偏遠地區的婦女而言,強制思考期所造成的不便及對生計的影響,則是我們所無法想像的。

筆者認為,國家有義務提供並協助民眾獲得充分資訊,而這些資訊必須是完整、精確、易被了解,讓婦女可依據自身生活條件、身心狀況、價值觀等因素,以及在沒有批評性壓力下作決定,而不是用「強制諮商」以及「強制思考期」的規定來限制女性。

【2006/12/14 聯合報】@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 2006.12.14
江盛

 

    墮胎是複雜的社會、法律、醫學問題,婦產科醫師扮演的角色是相對微小但又權力巨大,他們的困境就如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是生,還是死?」因為法律雖然賦予女人墮胎的權力,但面對每個複雜不同的醫學性個案(如畸胎、母親病危)、法律性個案(如強姦、家暴、亂倫)、社會性個案(如不想要的懷孕;像避孕失敗、經濟因素),醫師常常不知所措,乾脆「違法」拒絕婦女的請求。

    多年來我領教了一些醫師的兩面手法,他們執行有些墮胎案例,有些則拒絕。執行或不執行的標準是醫師或機構自己的價值觀點,但很多的情況根本是混亂的倫理抉擇。

    當婦產科醫師拒絕執行時,他們一點困難也沒有的可以拿出「尊重生命」的理由,甚至自我標榜救人(或是救胚胎?);但當他們執行墮胎時,這種醫師又會操弄說是為了婦女、其家庭及社會好,甚至說是為了醫學研究。執行與否常沒有標準,資深醫師可以命令資淺的醫師執行,同一標準自己的親戚、朋友、同事可以執行,沒有關係的女人,尤其是弱勢的女人如青少女、家暴受害者則受到差別待遇。至於形而下的醫師則往往不自覺的以道德之名,羞辱病人,更伺機以自己的無所作為展現自己選擇性的仁慈作風。很多現實的狀況是當婦女面臨不想要的懷孕時,其所遇到的不安、困難與羞辱其實是超乎社會大眾的想像。

 

    為什麼強制的三日思考期與強制的諮詢是惡法的原因,就在於強制的結果,並無法改變低迷的台灣生育率。政府應該提供的是和善的養育環境,而不是通過更加箝制的墮胎法。許多團體甚至醫師往往誇張每年墮胎數目到三十萬,甚至六十萬,但現今台灣每年生產數只有二十萬,這種誇張的估計是曲解事實別有用心,目的在造成一種台灣女人把墮胎當避孕的氾濫假象,一旦以尊重生命的大旗通過緊縮的墮胎法,馬上可以收割這溢出的數十萬,說成自己的功勞。

    臨床經驗上不乏許多要求墮胎者,即使法律賦予她墮胎的權利,卻一而再,再而三遭到不同醫院診所的拒絕。在英國墮胎法律規定醫師可以良心理由拒絕墮胎,但這種良心必須有誓詞證明,不能形成選擇性良心。就法理而言,台灣「墮胎法」修正草案應加入類似條文,否則法律賦予女人墮胎的權利,卻一再遭到醫師「違法」以不同理由拒絕,求助無門。

    每個選擇墮胎的故事都不相同,墮胎是婦產醫師很常面臨的問題,但也是婦產醫師教育訓練過程中最被忽略的一環。困難之處並不是醫學技術層面,墮胎也比自然生產安全十倍以上,墮胎的困難在於社會與法律層面。在尊重生命與尊重選擇的拔河中,並不容易劃出一條清楚的線,但是女人生育的自主權應該比較清楚,理當受到更多尊重。

    (作者為馬偕醫院婦產部醫師)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拜讀中國時報民論版面,瞥見並細讀劉競明醫師〈三天思考期 有那麼嚴重?〉一文,對於「三天思考期」的議題提出說法,發現劉醫師所執行的「猶豫思考期」並非以母體以及胎兒雙方益處進行考量,而是有強行的預設:胎兒優先。筆者認為胎兒優先這件事,並非需要討伐,而是原先預設立場,可能以「道德勸說」遂行,卻不是以「專業」與「全盤」考量找尋「最佳利益」之可能。

 

有不少非營利/非政府組織揚旗抗議《生育保健法》修正草案,除了提到「女性主體性」以及「政府國家合法性所應付的責任」,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議題即是:「不具性別意識」與「缺乏多角的專業評估」的諮商過程。我們借鏡國外諮商的經驗,像是瑞典是在婦女懷孕十八周、新加坡是懷孕十六周以後去諮商,這些諮商是不設有道德導向,而是中立諮商,不能影響婦女做決定,這也就是為甚麼某些NGO認為此修正草案萬萬不行,就是擔心這樣先入為主的諮商過程。

 

認為該修正草案不妥的NGO提出各式各樣的數據以及不同理論論述,並不是鼓勵或是贊成墮胎,而是拉出至少兩條軸線進行討論與倡導。其一,懷孕者至少經過四天以上的思考期,如今這樣的「強制性」實則無必要,甚而有弱智化懷孕者以及共同決定者之嫌,這樣的規定實質上為「檢查制度」。其二,政府應當有完整的配套政策,而非再次將「養育責任」歸咎於個人/家庭,新生兒為未來勞動力,勞動力創造國家經濟發展、社會安穩、文化豐沛等,只是政府還是沒有意識到:「養兒育女並非僅是媽媽或是爸爸個人的事,而是國家大事」,當人民有意識地不願意再生育,這不是個人責任歸咎問題,而是社會結構的問題,並且與政策制定不足共謀。

 

因此,政策的全盤制定與規劃要比「強制性」諮商來得更為重要、緊迫,這也是NGO團體的訴求之一,只是許多的討論與爭論一直陷入「女性自主權」對抗「胎兒生存權」的窠臼當中,相互開戰,卻沒有發現有更大的結構因素在牽動的這樣的對立論述。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挺鋒
五年五百億的灌頂、評鑑退場機制的出籠,勢必會以極高強度撞擊台灣的高等教育體制。依官方宣示,五年五百億與評鑑退場機制意味了過去十幾年來高等教育在完成量的普及化後,所將開展的第二階段目標:質的擇優汰劣。

    圈內人大多心知肚明,不管是什麼名目的獎懲評鑑,胡蘿蔔與棍棒的分配幾成定局:傳統老大學備受恩寵,評鑑只是錦上添花的正當程序而已;反之,多數新設大學則是被棍棒伺候的對象,所謂系所的勒令停招猶如銀行的不良資產,將成為打呆的首要對象。

    表面看來,評鑑結果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新設大學若如預期地邊緣化、甚至沒頂,不啻是隔山打牛,也搧了傳統老大學的耳光。長期以來,台灣高等教育體制猶如製造業在國際分工下的反映,後者從事初、中級加工生產而後外銷,最終則是貼上舶來品牌轉成國內的高檔消費;同樣地,台灣高等教育的師資獲得亦復如是:基礎教育、學士、碩士大致是在國內完成,之後的少數則負笈海外,並藉最後一張洋文憑返國謀(教)職。

 

    或許迫於台灣學術發展的歷史後進性,如此高等師資培養的分工與依賴有其無奈,而這也造成了傳統老大學師資裡的十之八九皆是這種國內代工、海外精裝回銷的產物。惟從一九九○年代起,台灣高等教育的師資取得才開始乍現「進口替代化」的轉機徵兆,使得本地一貫生產的土博士陸續取得到高等教育謀職的入場券。

    謂之「進口替代」或許誇張,因為這個歷史轉機的浮現不是傳統老大學所一貫生產的「土貨」終於能在品質上與「洋貨」拿到同一個天平上比較,而主要是受惠於新設大學的人力需求擴張所致。對過去十年來陸續畢業的土博士而言,他們或許比前人更幸運,因為永遠的板凳球員不再是宿命,但與此同時,傳統老大學與新設大學的二元體制也於焉成形,大、小聯盟的等級成為另一種評價場域。

    然而,土博士榮景仍只是曇花一現。理由之一是新設大學已成絕響;理由之二是新設大學更可能是被評鑑機制勒令退場的苦主。在這樣的情況下,總體師資需求勢必不增反減,偏偏台灣的博士班人數從一九八二年的九百七十五人膨脹到現在的兩萬七千五百人上下。

    筆者並不是提倡學術社群的「本土孤立主義」。但上述現象多少該是個值得反覆咀嚼的警語。倘若說教學是教師的基本責任,那麼傳統老大學歷經了四、五十年的努力總該繳出一點成績吧?再者,他們的「一貫化生產產品」若依然是次級品、劣等貨,甚至大量地淪為庫存呆料時,那麼傳統老大學是否也該自評要如何在這方面「追求卓越」?這也是為什麼評鑑機制的登場不止是攸關到新設大學的「生死」,也應該涉及傳統老大學的「榮辱」。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12.13  中國時報 
劉競明/北市(婦產科醫師) 

    部份女大學生,日前齊集立院抗議,反對所謂:墮胎的「三天思考期」立法,筆者身為婦產科醫師有話要說。

    目前年輕朋友們性氾濫的嚴重性,特別是未婚懷孕者,就婦產科醫師的觀點,除了部份因非自願的性侵害或暴力犯罪的受害者之外,通常絕大部份的婦產科醫師是反對墮胎的。筆者在新制生育保健法修法之前,早已對墮胎前「猶豫思考期」的諮商方法行之有年,也保存不少「胎兒」,免於當年被匆促墮胎的恐懼及遺憾。筆者記得:有些懷孕婦女只因第二胎又懷女兒,又因與婆家期望不合?或只因與先生吵架之後,便匆匆來院要求筆者將其墮胎?其中之一案例來到門診,當筆者詳細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胎兒已經將近兩個半月,身體的大部份器官已形成,也可見心跳,於是筆者委婉相勸要孕婦先別激動,先仔細思考回去再與先生商量,三天後再回來決定是否人工流產。結果夫婦倆終於回心轉意,寶寶生下後健康、活潑可愛,筆者終究又為臺灣社會,多保留一位「臺灣之子」!

    筆者每每於診療室,初見這些年齡都可以當筆者女兒的年輕女性,要求墮胎時,對早已實施「三天思考期」的評估,結果發現成果良好,也未見孕產婦等發生無法撫養等情事,特別是筆者尚且要求未成年者,一定要誠實將實情告訴父母,此未婚懷孕事件當可迎刃而解;就算年輕女性一時未能撫育已出生的未婚嬰兒時,未來國家的社會福利機構也應規劃暫時付起托育及撫養責任,待其生父母結婚及有工作之後,再領回繼續養育。這才算尊重女性及其腹中胎兒生命權的最佳作為。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港李家一家五口,三個月間,先後跳河自殺,震驚社會,這悲劇到底怎麼回事?極端的個案,絕不會是偶然,相反地,卻往往是各種條件匯聚的不幸結果。父母帶著年幼子女自殺的不幸事件時有所聞,但父母與子女都是成年人,卻結伴自殺,顯示這一家人覺得自己活得有多辛苦,對人世有多絕望!

除了健康因素,經濟因素是造成自殺的主要原因,而債務和失業則又是造成經濟困境的原因。李家長期失業,六口成人怎麼過日子,實在難以想像。失業的結果是沒有自己的房子,連個像樣的房子都租不起。放眼當今,台北市竟還有這樣的家庭,全家六口擠在幾坪大的空間裡,如果不是這起自殺事件讓大家注意到,恐怕還不會有多少人相信吧。

台北市的房子越來越貴,裝潢越來越豪華,但越貴的房子越好賣,可那是有錢人的遊戲。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當然一切就都沒得談。若加上債務,更會讓人喘不過氣來。然而,怎麼會連一個工都找不到呢?可見景氣有多壞了。如果這個家庭成年人都能餬口,情況應該不至於這麼慘,事實卻是,他們都沒有工作。找不到工作可以一直找、一直找,但不斷碰釘子的挫折感,會逼人走向絕望,尋死的意念若缺乏協助,悲劇就難避免。

這類家庭,絕對屬於高風險家庭,社福體系卻眼睜睜坐視他們一家人連續兩次跳河尋死。沒錯,社工人員是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時在李家門口站崗,但既然是已經自殺過一次的高風險家庭,社福體系難道不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去關注,或讓社會資源協助他們擺脫困境嗎?至少要讓他們感覺不是孤單無助,不是沒人關心他們的。

李家五口的精神狀態如何,不得而知。五口跳河自殺的舉動,究竟是走投無路的無奈選擇,還是向這個社會最沈重的抗議,也很難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這起悲劇絕對是台灣當前經濟不景氣,加上社福體系缺乏積極主動所造成的。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社福體系的負擔加重,但資源會更有限,我們能理解。可是越是關鍵時刻,不也正是社福體系發揮功能,挑起責任的關鍵考驗嗎!

【2006/12/12 聯合晚報】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發生一家六口五人跳河的慘劇,社會局指那家人工作意願不高,而小孩的姑姑說並非如此,小孩在兩個地方工作都發生雇主不付應得薪資的情事。關於輔導機構的麻木不仁,個人有切身經歷。

個人雙耳聽力全失,惟具專業能力,擔任某廣告公司高階主管十年,五年前因老闆移民而辭職,又因受信任友人欺騙,失去所居房地。之後求職路嘗盡艱辛。

聽障人士可至就業有關的協會求職,便透過勞工局所屬某協會,請求媒合職務。協會就業服務員,不斷以洗腦方式告知本人,不要「肖想」以前高階主管職務;他說,聽障者,在聽人世界找主管工作幾無可能,不如尋求店員等低階工作。個人雖疑惑為何專業人才很難媒合,但也願從頭做起,讓雇主能有機會認識我的能力,便不求高階職務,由他安排。

不料一連串媒合的都是極惡劣的雇主。有雇主說好要進用又突然反悔,有雇主積欠半數薪資不付,最惡劣的是一家文教的雇主,工作期間不給任何相關工作的設備與耗材,還時常挖苦說:「你不是創意很強,就發揮創意變出來啊!」

該協會就業服務員潑冷水在先,聞知那些雇主惡劣行徑,不但不上報處理,反指責我:「一定是你哪裡做不好」。等我提出相關證據,他才無言以對。而雇主違反勞基法部份,就服員卻一再曲意迴護。

經過三年工作不順,終於領悟「求人不如求已」的道理,跳過該協會,廣發求職信,多次面試後,有兩家公司強力請我前往就職,於是選地緣相近的公司,三個月後便因實力堅強,升任創意總監,一年後,公司也成為業內第一的公司。該協會就業服務員,竟然跑來請求把我找的工作,業績算在他們協會上,偽稱是他所媒合成功,好上報勞工局,不由一陣透骨心寒。因本人個性寬厚,最後還是答應所請。

回顧以往,這三年中個人也有多次三餐不繼且無人援手,瀕臨自殺邊緣。協會與就業服務員沒有提供任何實質幫助,該員得知我有輕生念頭,也無任何協助,大有「愛莫能助」的意味。

任何新聞表象,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真實社會不是這樣二分法,人們對當權者異常寬大,對弱勢又極為殘忍,許多援助不是太遲就是太過頭。公家機構面對全家六口五人跳河後,還依然推諉責任,自稱經常電話查訪,如同那位沒有實質作為的就業服務員。

我今日有幸不死,更上事業高峰,能感謝的對象竟然只有自己,而自己就靠這一股不認輸的怒氣,在沒有任何支援中撐了下來。

【2006/12/13 聯合報】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BSURDISTAN
By Gary Shteyngart. Random House, $24.95.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台北縣電】台灣泰雅原住民音樂創作者不浪‧尤幹逝世一週年,在烏來故鄉親人的思念與音樂界友人的期待中,不浪‧尤幹追思音樂會將於17日(星期日)晚間6時,在烏來鄉綜合運動場舉辦,希望延續不浪的音樂生命,讓泰雅族人的音樂才華發光發熱。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