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8  中國時報
胡捷/台東市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賴素鈴/報導】

兩岸雙城,藝術節已經在北京圓滿寫下第一樂章,緊接著北京代表團將訪問台北,台北市文局昨天宣布「台北風藝術季」,將下半年的大型藝文表演活動,一網打盡,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廖咸浩強調:「秋天的台北,是真正不同的台北,具有真正的生命養分。」

一連串活動貫穿下來確實可觀:即日起至12月13日的「台北市音樂季」正進行中;9月29日至10月29日為「第八屆台北藝術節」;10月6至8日以及10日,有「流浪之歌音樂節」;「2006台北雙年展」展期11月4日至明年2月25日;「2006城市行動藝術節」11 月9日至19日;「2006台北數位藝術節」11月10日至19日;「第四屆亞洲表演藝術節」11月29日至12月3日;「第三屆台北公共藝術節」則是12月15日至明年1月15日。

秋天的台北,街頭巷尾於是藝文活動處處,昨天廖咸浩局長邀參與活動的主要代表,聯手啟動台北風藝術季的Logo。

「台北風藝術季」開幕首檔活動,後天晚上就將在台大體育館登場,邀請紐約前衛劇場先驅拉瑪瑪(LaMaMa)劇團,演出成立40周年的希臘經典作品《酒神》,高齡83歲的導演艾倫史都華還將親自率團來台。

此後,以「東方前衛」為主題的「第八屆台北藝術節」以「東方前衛」為主題,在中山堂、城市舞台、大安森林公園、牯嶺街小劇場等地登場;強調非主流音樂主體的流浪之歌音樂節,今年以「Crossing無國界」為主題,在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華山文化園區推出活動;「第四屆亞洲表演藝術節」以「亞洲『演』變中」為題,在城市舞台展現。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台北雙年展」以「限制級瑜珈」為主題;「台北數位藝術節」以「靈光乍現」為題在中山堂、西門町商圈推出;「城市行動藝術節」在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重尋「遊樂場」;「台北公共藝術節」則將在西門地區、信義商圈、信義快速道路兩端、文山區等地發生。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政爭紛擾、紅綠對決,在最喧囂的此刻,出版界、作家與書店業者發起樂讀運動,呼籲台灣人靜下心、多讀書,以理性的力量,面對外在的喧嘩。

天下文化與誠品書店後天起發動「眾聲喧嘩,安靜讀書─2006年樂讀運動」,從9月28日起至10月31日,為期一個多月的時間,在全台40多家書店開展開樂讀運動,推薦好書,鼓勵讀者給自己一段時間、一個角落,暫時沈澱對政局的激情,沈浸在閱讀的快樂和自在中。

誠品書店也認為,這陣子政局紛亂,但所幸台灣讀者對閱讀的熱情未減,出版通路的業績沒有受太大影響,甚至有很多書迷是帶著書本去靜坐,在凱道、在車站,邊看書邊靜坐,展現另一種理性的力量。

多位重量級的作家、出版人也紛紛響應這項行動,用一句話來提醒大眾多閱讀。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便指出,遠離知識就是走近無知,當前「亂」的社會,正反映出知識失去約束的力量;當前「貪」的人心,正反映出價值觀念的混淆。

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也提出一句話─「通過閱讀,人的境界、靈性、素質都會因之產生變化。」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更言簡意賅的說「閱讀豐富人生」。長年致力美學教育的作家蔣勳則認為「閱讀,美的開始」。

10月14日(周六),這項活動更將在誠品書店台北信義店門口發送「閱讀幸福福袋」,邀請大眾走上街頭,不喊口號、不分顏色,在最繁華的信義商圈號召「讀書人」,展現閱讀的力量。

天下文化表示,10月14當天,希望所有「讀書人」在現場提供的小卡片上,寫下一句與樂讀有關的祈福話語,可得到「閱讀幸福福袋」,內有好書、雜誌,更以「閱讀福袋」之名,為台灣祈福。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家貞/親民黨籍市議員(台南市)

民國八十三年,高雄市發生九二五暴力事件,新黨人士與支持者的合法集會演講,被民進黨市議員參選人及支持者打出了血,也打出了「中國豬,滾回去」的「名」言。很榮幸我是當年南台灣第一位新黨市議員;也很不幸的,我無法不對號入座,當天晚上,我站在演講台上,被一個硬物打中額頭、打碎眼鏡、鼻梁出血入院。

十二年後,我仍然聽到這樣一句改良過後的話語,似乎不帶髒字,卻更為令人心寒,更為挑釁、更為散播仇恨!那是由曾貴為中華民國最高行政長官,現在執政的民進黨黨主席游錫堃口中,指稱施明德發起的倒扁反貪腐運動,是「中國人在欺侮台灣人」!

好荒謬的想起來,當年我被那一群可憐暴民打倒在地上時,我落籍的台南市有一位民進黨立委叫施明德,當時民進黨主席也叫施明德。我忘了當年黨主席施明德有沒有公開道歉。然而,十二年後,我的家人朋友都樂意追隨他反貪腐救台灣的倒扁運動。

我要不顧選票,大膽講出我要講的話:為什麼我不能自由自在的承認我是中國人?為什麼我承認了我是中國人,就有人認定我不只不愛台灣,還會出賣台灣?我要問,就算台灣真的獨立建國了,仍然認為自己還是中國人,但選擇留在台灣這個好地方的鄉親父老,就要被趕走,或被懷疑、被羞辱嗎?

我也要告訴你,我當然也是台灣人。我生在這兒,長在這兒,誰敢剝奪我生來就是台灣人的權利?就算我的父母是外省人,我也說自己是外省第二代,我仍然歡喜快樂的講我們台灣人的未來,一點兒也不衝突,一點兒也不矛盾。是誰希望衝突、矛盾?只有永遠為選票算計的政客罷了。

在保守的台南府城,我一屆一屆的連任市議員,有人以為我有眷村支持,稍一瞭解,才知道每一屆都有國民黨眷村屬性的黃復興黨部提名人當選,至於我憑什麼當選?不是因為外省人選外省人,而是因為成熟的民主,可以跨越省籍、跨越地域,如同「反貪腐」早就跨越了年齡、籍貫、以及所謂南北差異的界線一樣。

最後,我可不可以很勇敢的大聲說:我是在台灣落地生根的中國人,我是蔣經國先生說的新台灣人。誰不讓我享有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誰就是踐踏民主!我是新台灣人也是新中國人,我致力貢獻一己之力,希望與各政黨朋友,共同創造政治清明、人與人之間拿掉仇恨、相互關懷包容的台灣!

想想真的很悲哀,生在這、長在這,世界走了那麼多地方,仍是念著沾我先生的光,入住在台南的宿舍。用膝蓋想也知道,一如兩千三百萬鄉親,有誰白癡傻瓜會不愛自己的家鄉。有些民進黨的朋友,卻硬生生的設計著愛台灣、不愛台灣的圈套,在狹隘的族群政治中,謀取己身的利得。

看看游錫堃主席的發言,證諸十二年前的那些想藉族群政治冒出頭、及被煽動的可憐小市民,打出來的九二五暴力事件,所用的幾乎相同的語言,民進黨十二年來依然在族群政治中打轉、沉淪!甚至想要繼續依賴族群政治,來掩飾貪腐的政黨高據總統府,才是台灣人最大的悲哀!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潘姿吟/公司主管(南縣新營)

阿嬤是基隆人,在二二八事件中失去了弟弟,身為二二八受難家屬的她,從我們小時候就告誡說,將來結婚:一不准嫁外省人,二不准嫁船員。

從我有記憶以來,「大直」是許多官兵眷村的所在,因為四周被眷村包圍,我們這些在地居民反倒成了少數民族,當然與外省小孩來往也就無可厚非,還記得小時候常常有機會吃到水餃、包子,那是因為外省人和我們敦親睦鄰的緣故。

在眷村裡面有一個阿兵哥因為識字不多,官階不高、沒有結婚,他因為常到我們家附近走動,因此認識了阿嬤,還認了阿嬤做乾媽。

我曾經問阿嬤:不是很恨外省人嗎?為什麼會認一個外省人當乾兒子?阿嬤卻說:這個外省人很可憐,年紀輕輕就被徵召當兵,戰敗後又被迫到台灣,也是戰爭的受害者的他,隻身一人在台灣一定很想念家人,既然他不嫌棄,讓我們做他的家人也無妨,所以我們家多了一個阿伯。

阿伯退伍後和我們住一起,他非常勤奮,倒也變成了爸爸的好幫手,我們家五個兄弟姊妹常圍在他身邊阿伯長阿伯短的,他也把我們當家人一樣疼愛,當他過世時,我們還幫他做了一場屬於家人的喪事。

我相信這樣的故事在台灣比比皆是,因為同情、年代已久遠、本是同根生,二二八的傷痕早就痊癒了,從阿嬤的作為我們知道,生命的意義不是仇恨,而是接納。接納已存在的事實,並且和善的對待每一個人,無論他是誰;因此,我們交朋友,從來只會問你貴姓?而不是問你是外省人還是台灣人。在我們周遭,台灣人有很多外省人的朋友、外省人有很多台灣人的朋友,不是嗎?

政治所以醜陋,是因它總是刻意挑起似是而非的意識,它告訴我們:仇恨不但存在,還在我們的骨血裡生根、竄動,身為台灣人的我們絕對不可以忘記…。然身為老百姓的我們,真的還記得那些仇恨嗎?

假如把這個問題問阿嬤,阿嬤一定會摸摸我的頭說:「黑白講!」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仲冬/國防醫學院醫療社會學教授、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會委員

施明德因為聽說馬英九將不核准倒扁總部「天下圍攻」計畫,而嗆馬說:「像個男人好不好?」

接著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藍世聰批評馬英九:「我覺得你不像男人,講話反反覆覆,講的不是真話。」、「你像女人,嘮嘮叨叨,尖酸刻薄,油腔滑調。」

馬英九常被批評「不作為」、「沒魄力」、「不像個男人!」,連國民黨男議員也叫他「硬起來!」

聽到這些男性政治人物指責別人「不是男人」,或因被「指為女人」動怒,真不知道女人招誰惹誰。

傳統父權社會有明顯性別區隔及性別刻板印象。譬如「陽剛陰柔」,就是說男性被定位為:積極進取、有膽識、肯擔當的,而女性被期待謙卑、忍讓、溫柔、服從。同時因為父權社會男尊女卑,所以男人如被說「像個女人」是可恥的。

我們社會性別平權運動已發展了好多年,不但各級政府積極推動性別主流化,民間也提倡「新好男人」。性別區隔想像中好像比較模糊了,性別刻板印象也應當不再如此尖銳對立。如今眼見男性政治人物的鬥嘴,才知道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不但以「不像男人」罵人,還更汙名女人「講話反覆、不講真話、尖酸刻薄,油腔滑調」,總之「女人不好」,「像女人更不好」。

殊不知文明社會所謂的gentleman ,指的不只是「君子」「紳士」,更是gentle man(溫柔的男人)。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9.25  中國時報
蔡銘燦/台南市(文字工作者)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9.25  中國時報 
張茲/高雄市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9/22 17:51

記者葉正玲/台北報導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9.22  中國時報 
松晨/北縣永和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cxtvu.com/books/zxzj/jianshi/005.htm

墨子: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
            孔子之后,下一個主要的哲學家是墨子。他姓墨名翟。《史記》上沒有說他是哪國            人,關於他的生平也說的很少,實際上等於沒有說。因而關於墨子是哪國人曆來有意見            分歧。有些學者說他是宋(今豫東魯西)人,另一些學者說他是魯人。他的生卒也不能肯            定是哪年,大概是在公元前479一前381年以內。研究墨子思想。主要資料是《墨子》一            書,共五十三篇,是墨子本人及其后學的著作總集。            墨子創立的學派名為墨家。在古代,墨子與孔子享有同等的盛名。墨學的影響也不            亞於孔學。把這兩個人進行對比,是很有趣的。孔子對於西周的傳統制度、禮樂文獻,            懷有同情的了解,力求以倫理的言辭論證它們是合理的,正當的;墨子則相反,認為它            們不正當,不合用,力求用簡單一些,而且在他看來有用一些的東西代替之。簡言之,            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辯護者,辯護它是合理的,正當的,墨子則是它的批判者。孔子是文            雅的君子,墨子是戰斗的傳教士。他傳教的目的在於,把傳統的制度和常規,把孔子以            及儒家的學說,一齊反對掉。            
墨家的社會背景
            在周代、天子、諸侯、封建主都有他們的軍事專家。當時軍隊的骨干,由世襲的武            士組成。隨著周代后期封建制度的解體,這些武士專家喪失了爵位,流散各地,誰雇傭            他們就為誰服務,以此為生。這種人被稱為“游俠”,《史記》說他們“其言必信,其            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游俠列傳》)。這些都是他們的職業道            德。大部分的墨學就是這種道德的發揮。            在中國曆史上,儒和俠都源出於依附貴族“家”的專家,他們本身都是上層階級的            分子。到了后來,儒仍然大都出身於上層或中層階級;而俠則不然,更多的是出身於下            層階級。在古代,禮樂之類的社會活動完全限於貴族;所以從平民的觀點看來。禮樂之            類都是奢侈品,毫無實用價值。墨子和墨家,正是從這個觀點,來批判傳統制度及其辯            護者孔子和儒家。這種批判,加上對他們本階級的職業道德的發揮和辯護,就構成墨家            哲學的核心。            墨子及其門徒出身於俠,這個論斷有充分的證據。從《墨子》以及同時代的其他文            獻,我們知道,墨者組成一個能夠進行軍事行動的團體,紀律極為嚴格。這個團體的首            領稱為“鉅子”,對於所有成員具有決定生死的權威。墨子就是這個團體的第一任鉅子,            他領導門徒實際進行的軍事行動至少有一次,就是宋國受到鄰國楚國侵略威脅的時候,            他們為宋國準備了軍事防御。            這段情節很有趣,見於《墨子》的《公輸》篇。據此篇說,有一位著名的機械發明            家公輸般,當時受楚國雇用,造成一種新式的攻城器械。楚國準備用這種新式器械進攻            宋國。墨子聽說這件事,就去到楚國,要對楚王進行勸阻。在那里,他和公輸般在楚王            面前演習了他們的進攻和防御的器械。墨子先解下他的腰帶,用它擺成一座城,又拿一            根小棍棒當作武器。接著公輸般使用九種不同的微型進攻器械,九次都被墨子擊退了。            最后,公輸般用盡了他的全部進攻器械,可是墨子的防御手段還遠遠沒有用完。於是公            輸般說:“我知道怎樣打敗你,但是我不願意說出來。”墨子回答說:“我知道你的辦            法,但是我也不願意說出來。”            楚王問墨子這是什麼意思,墨子繼續說:“公輸般是在想殺我。但是我的弟子禽滑            厘等三百人,早已手持我的防御器械,在宋國的城上等候楚國侵略者,就算殺了我,你            也不能滅絕他們。”楚王聽了這番話,嚷了起來:“好啦好啦!我說不要攻宋了。”            這段故事若是真的,倒是為當今世界解決兩國爭端,樹立了良好榜樣。戰爭不必在            戰場上進行。只要兩國的科學家、工程師把他們實驗中的攻守武器拿出來較量一番,戰            爭也就不戰而決勝負了!            不管這段故事是真是假,也可以反映出墨者團體的性質,別的書上也說到這種性質。            例如《淮南子·泰族訓》中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墨子》一書的本身,差不多有九篇是講防御戰術和守城器械。這一切表明,當初組成            墨家的人是一群武士。            可是,墨子及其門徒。與普通的游俠有兩點不同。第一點,普通的游俠只要得到酬            謝,或是受到封建主的恩惠,那就不論什麼仗他們都打;墨子及其門徒則不然,他們強            烈反對侵略戰爭,所以他們只願意參加嚴格限於自衛的戰爭。第二點,普通的游俠只限            於信守職業道德的條規,無所發揮;可是墨子卻詳細闡明了這種職業道德,論證它是合            理的,正當的。這樣,墨子的社會背景雖然是俠,卻同時成為一個新學派的創建人。            
墨子對儒家的批評
            墨子認為,“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焉”:(l)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悅”。            (2)儒者堅持厚葬,父母死后實行三年之喪,因此把人民的財富和精力都浪費了。(3)儒            者強調音樂,造成同樣的后果。(4)儒者相信前定的命運,造成人們懶惰,把自己委之於            命運(《墨子·公孟》)。《墨子》的《非儒》篇還說:“累壽不能盡其學、當年不能行            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盛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            其學不可以導眾。”            這些批評顯示出儒墨社會背景不同。在孔子以前,早已有些飽學深思的人放棄了對            天帝鬼神的信仰。下層階級的人,對於天鬼的懷疑、通常是發生得遲緩一些。墨子所持            的是下層階級的觀點。他反對儒家的第一點。意義就在此。第二、第三點,也是在這個            基礎上提出的。至於第四點。則是不相干的,因為儒家雖然常常講到“命”,所指的並            不是墨子攻擊的那種前定的命。前一章已經指出過這一點,就是在儒家看來。命是指人            們所能控制的範圍以外的東西。但是,他若是竭盡全力,總還有一些東西是在他力所能            及的控制範圍以內。因此,人只有已經做了他自己能夠做的一切以后,對於那些仍然要            來到的東西才只好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靜地、無可奈何地接受它。這才是儒家所            講的“知命”的意思。            
兼愛
            儒家的中心觀念仁、義,墨子並沒有批評;在《墨子》一書中,他倒是常講到仁、            義,常講仁人、義人。不過他用這些名詞所指的,與儒家所指的,還是有些不同。照墨            子的意思,仁、義是指兼愛,仁人、義人就是實行這種兼愛的人。兼愛是墨子哲學的中            心概念。墨子出於游俠,兼愛正是游俠職業道德的邏輯的延伸。這種道德,就是,在他            們的團體內“有福同享,有禍同當”(這是后來的俠客常常說的話)。以這種團體的概念            為基礎,墨子極力擴大它,方法是宣揚兼愛學說,即天下的每個人都應該同等地、無差            別地愛別的一切人。《墨子》中有三篇專講兼愛。墨子在其中首先區別他所謂的“兼”            與“別”。堅持兼愛的人他名之為“兼士”,堅持愛有差別的人他名之為“別士”。            “別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他為他的朋友做            的事也就很少很少。兼士則不然,他“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            他為他的朋友做到他能做的一切。作出了這樣的區別之后,墨子問道:兼與別哪一個對            呢?(引語見《墨子·兼愛下》)            然后墨子用他的“三表”來判斷兼與別(以及一切言論)的是非。所謂三表,就是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聖王之事。”(《墨子            ·非命中》)“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            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三表之中,最后一表最重要。“中國家百姓人民之            利”是墨子判定一切價值的標準。            這個標準,也就是墨子用以證明兼愛最可取的主要標準。在《兼愛下》這一篇中,            他辯論說:“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當今之時,天下之害孰            為大?曰: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            傲賤:此天下之害也。……姑嘗本原若眾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愛人、利人生與?            即必曰:非然也。必曰:從惡人、賊人生。分名乎天下惡人而賊人者,兼與?別與?即            必曰:別也。然即之交別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與?是故別非也。“非人者必有以易之。……            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別。然即兼之可以易別之故何也?曰:藉為人之國,若為其國,            夫誰獨舉其國以攻人之國者哉?為彼者猶為己也。為人之都,若為其都,夫誰獨舉其都            以伐人之都者哉?為彼猶為己也。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學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            為彼猶為己也。“然即國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亂賊,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即            必曰:天下之利也。姑嘗本原若眾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惡人、賊人生與?即必            曰:非然也。必曰:從愛人、利人生。分名乎天下愛人而利人者,別與?兼與?即必曰:            兼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與?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兼愛下》)            墨子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辯論,證明兼愛是絕對正確的。仁人的任務是為天下興利除            害,他就應當以兼愛作為他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的行動標準,這叫做以“兼”為“正”。            “以兼為正,是以聰耳明目,相與視聽乎;是以股肱畢強,相為動宰乎。而有道肄相教            誨,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            今唯毋以兼為正,即若其利也。”(同上)這也就是墨子的理想世界,它只能通過實行兼            愛而創造出來。            
天志和明鬼
            可是還有一個根本問題:如何說服人們兼愛呢?你可以把上面所說的告訴人們,說            實行兼愛是利天下的唯一道路,說仁人是實行兼愛的人。可是人們還會問:我個人行動            為什麼要利天下?我為什麼必須成為仁人?你可以進一步論證說,如果對全天下有利,            也就是對天下的每個人都有利。或者用墨子的話說,“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            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兼愛中》)            這樣說來,愛別人就是一種個人保險或投資,它是會得到償還的。可是絕大多數人都很            近視,看不出這種長期投資的價值。也還有一些實例,說明這樣的投資根本得不到償還。            為了誘導人們實行兼愛,所以墨子在上述的道理之外,又引進丁許多宗教的、政治            的制裁。因此,《墨子》有幾篇講“天志”,“明鬼”。其中說,天帝存在,天帝愛人,            天帝的意志是一切人要彼此相愛。天帝經常監察人的行動,特別是統治者的行動。他以            禍懲罰那些違反天意的人,以福獎賞那些順從天意的人。除了天帝,還有許多小一些的            鬼神,他們也同天帝一樣,獎賞那些實行兼愛的人,懲罰那些交相“別”的人。            有一個墨子的故事與此有關,很有趣味。故事說:“子墨子有疾。跌鼻進而問曰;            先生以鬼神為明,能為禍福,為善者賞之,為不善者罰之。今先生聖人也,何故有疾?            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雖使我有病,鬼神何遽不明?人之            所得於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勞苦。百門而閉一門焉、則盜何遽無從人?”(            《墨子·公孟》)如果用現代邏輯的術語,墨子可以說,鬼神的懲罰是一個人有病的充足            原因,而不是必要原因。            
一種似是而非的矛盾
            現在正是個適當的時候來指出,不論墨家、儒家,在對待鬼神的存在和祭祀鬼神的            態度上,都好像是矛盾的。墨家相信鬼神存在。可是同時反對喪葬和祭祀的縟禮,固然            好像是矛盾的。儒家強調喪禮和祭禮,可是並不相信鬼神存在,同樣也好像是矛盾的。            墨家在談到儒家的時候,自己也十—分明快地指出過這種矛盾。公孟子是個儒家的人。            “公孟子曰‘無鬼神’,又曰‘孟子必學祭祀’。子墨子曰:‘執無鬼而學祭禮,是猶            無客而學客禮也,是猶無魚而為魚罟也。’”(《墨子·公孟》)            儒家、墨家這些好像是矛盾的地方,都不是真正的矛盾。照儒家所說,行祭禮的原            因不再是因為相信鬼神真正存在,當然相信鬼神存在無疑是祭禮的最初原因。行禮只是            祭祀祖先的人出於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這個學說后來            被荀子及其學派詳細地發揮了,本書第十三章將要講到。所以根本沒有什麼真正的矛盾。            同樣在墨家的觀點中也沒有實際的矛盾。因為墨子要證明鬼神存在,本來是為了給            他的兼愛學說設立宗教的制裁,並不是對於超自然的實體有任何真正的興趣。所以他把            天下大亂歸咎於“疑惑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不明乎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並且接著            問道:“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則夫天下豈亂哉?”(《墨子·            明鬼下》)所以他的“天志”、“明鬼”之說都不過是誘導人們相信:實行兼愛則受賞,            不實行兼愛則受罰。在人心之中有這樣的一種信仰也許是有用的,因此墨子需要它。            “節用”、“節葬”也是有用的,因此墨子也需要它。從墨子的極端功利主義觀點看來,            需要這兩種東西是毫不矛盾的,因為兩者都是有用的。            
國家的起源
            人們若要實行兼愛,除了宗教的制裁,還需要政治的制裁。《墨子》有《尚同》三            篇,其中闡述了墨子的國家起源學說。照這個學說所說,國君的權威有兩個來源:人民            的意志和天帝的意志。它更進一步說,國君的主要任務是監察人民的行動,獎賞那些實            行兼愛的人、懲罰那些不實行兼愛的人。為了有效地做到這一點,他的權威必須是絕對            的。在這一點上,我們可能要問:為什麼人們竟然自願選擇,要有這樣的絕對極威來統            治他們呢?            墨子的回答是,人們接受這樣的權威,並不是由於他們選中了它,而是由於他們無            可選擇。照他所說,在建立有組織的國家之前,人們生活在如湯瑪斯·霍布士所說的            “自然狀態”之中。在這個時候“蓋其語曰天下之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            義,十人則十義,其人玆眾,其所謂義者亦玆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            非也。”“天下之亂,若禽獸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亂者,生於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            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墨子·尚同上》)如此說來,國君最初是由人民意志設立的,            是為了把他們從無政府狀態中拯救出來。            在另一篇中墨子又說:“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設國都、立正長也,非高其爵、厚其祿、            富貴佚而錯之也,將以為萬民興利、除害、富貧、眾寡、安危、治亂也。”(《墨子·尚            同中》)照這個說法,國家和國君又都是通過天帝的意志設立的了。            不論國君是怎樣獲得權力的,只要他一朝權在手,就把令來行。照墨子所說,天子            就要“發政於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            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尚同上》)這就引導出墨子的名言:“上同而不下比”            (同上),就是說,永遠同意上邊的,切莫依照下邊的……            如是墨子論證出,國家必須是極權主義的,國君的權威必須是絕對的。這是他的國            家起源學說的必然結論。因為國家的設立,有其明確的目的,就是結束混亂,混亂的存            在則是由於“天下之人異義”。因此國家的根本職能是“一同國之義”(均見《墨子·尚            同上》)。一國之內,只能有一義存在,這一義必須是國家自身確定的一義。別的義都是            不能容忍的,因為如果存在別的義,人們很快就會返回到“自然狀態”,除了天下大亂,            一無所有。在這種政治學說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墨子發展了俠的職業道德,那是非常            強調團體內的服從和紀律的。它無疑也反映了墨子時代的混亂政治局面,使得許多人向            往一個中央集極的政權,哪怕是一個專制獨裁的也好。            這樣,就只能夠存在一義。義,墨子認為就是“交相兼”,不義就是“交相別”。            這也就是唯一的是非標準。通過訴諸這種政治制裁,結合他的宗教制裁,墨子希望,能            夠使天下一切人都實行他的兼愛之道。            墨子的學說就是如此。與墨子同時的一切文獻,一致告訴我們,墨子本人的言行,            就是他自己學說的真正範例。            ------------------              亦凡書庫掃校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墨家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派系之一,創始人為墨翟,世稱墨子,墨家之名從創始人而得。之後由於西漢漢武帝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漢朝之後基本消失。

概況

墨子姓墨名翟,生卒約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1]魯國人。出生社會下層。最初受業於儒家(《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因不滿儒家維護強權高貴尊尊親親壓抑人性的統治思想及對儒家強調的繁文縟節和靡財害事的喪葬報有疑慮﹐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強調要學習大禹刻苦儉樸的精神。遂脫離儒家而創立墨家。墨子為宣傳自己主張,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

同為春秋戰國時期顯學(《韓非子‧顯學》),當時有「不入於儒,即入於墨」之說。墨家同時被視為中國最早的民間結社組織,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其最高的領袖被稱為「鉅子或巨子」,墨家的成員都自稱為「墨者」。

墨翟可能是第一代「鉅子」。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尤重艱苦實踐,「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墨者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墨者中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例如鉅子腹的兒子殺了人﹐雖得到秦惠王的寬恕﹐但仍堅持「殺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按墨家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墨者﹐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辭職。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當首領的要以身作則。

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社會的游俠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莊裕安/作家】

書名:禁錮在德黑蘭的羅麗塔
作者:蘇友貞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9.21  中國時報
◎林濁水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李家同/暨南國際大學教授(投縣埔里)

九月十七日是全球達富日(Global Darfur Day),全世界各大城市都有成千上萬人民走上街頭,他們希望聯合國能更強有力地介入達富地區,也希望世人能慷慨解囊,以使當地人民能免於飢餓;他們也祈求上蒼,賜給這個地區可憐的人民早日脫離戰亂。

達富是蘇丹的一個地區,在二○○三年爆發了內戰,我對內戰的來龍去脈不是很清楚,只知道達富有阿拉伯人,也有非阿拉伯人,有一種人是遊牧民族,另一種人卻是耕田的農人,因為可以利用的土地極為有限,因此就爆發了內戰,政府軍號稱中立,其實在暗助互鬥中的一派。內戰中,誰也不能得勝。戰爭的最大輸家是老百姓,死亡人數至少二十萬人,有人說已達四十萬,至少上百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近年來,達富已成「悲慘」的代名詞,不知有多少世界級的領袖為達富請命,日前英國唐寧街十號(首相府)前出現了好幾位重要的宗教領袖,共同呼籲世人重視達富地區的悲劇。大明星喬治克隆尼曾經多次造訪達富,他是最替達富人民奔走的大人物,聯合國安理會都受他的影響。

儘管大家都知道達富已經是近乎人間地獄,蘇丹政府就是不承認有這個事實,達富地區一直有一批很弱的非洲維和部隊駐守,但這個部隊沒有什麼作用,安理會已在討論派軍進入達富,但蘇丹政府強烈反對。西方國家向來對於非洲戰爭漠不關心,一來是由於種族歧視,一般白種人只對白種人的遭遇非常注意。二來是西方國家常被非洲國家視為帝國主義國家。即使以聯合國名義出兵,也可能不受歡迎,無法達成任務。

雖然強國對出兵達富猶豫不決,各種人道主義者卻已不能忍耐下去,世界上主要媒體,都已使用「滅絕種族」這種強烈字眼,來形容達富地區的情況。大國想充耳不聞,這次大概是做不到了。

達富的悲劇一直是世界主流媒體注意的焦點,如果你用 Darfur 鍵入Google 搜尋引擎,可以找到一千六百萬個反應。BBC永遠詳列出有關達富的新聞。我國的媒體只有聯合報提過一次,電視台和其他報紙都從未報導過達富的新聞,為何如此,我無從知道,大概總有個崇高的理由吧。所以,在全球達富日的活動中,我們好像是缺了席,民間沒有活動,好像政府也沒有任何表示,好可惜。我們總責怪世人不同情我們,我們又何曾同情過非洲人?我們常埋怨世界的媒體不太報導我們的消息,但我們經常在世界性的運動中缺席。

年輕同學們不妨擴展你們的視野,使你們有世界觀。所謂世界,絕非只有美國。究竟我們會不會有視野開闊的人民,就全靠你們了,願你們好自為之。

Dov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